本报赴东莞特派记者陈青青王柏尊在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之时,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影。作为“制造之都”,广东东莞经济活跃度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指标。疫情前,“东莞堵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形象描述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东莞制造业现在恢复几成?企业进出口面临什么新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赴东莞进行调查。“忙一些挺好的,有钱赚”“真幸福,堵车了”,今年3月份复工复产第一天,家住东莞的工程师曹帅在朋友圈感叹道。疫情暴发后,东莞是国内率先恢复经济生产的制造业重地之一。经过大半年,曹帅现在又苦笑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现在堵车已经成为常态。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2.0%,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东莞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被称为世界“制造之都”,全球每四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是东莞制造,当地的电脑主板、磁头、驱动器的产量占全球的75%以上。东莞还是中国四大鞋业基地之一,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印染厂,也被称为“玩具之都”。东莞市副市长罗晃浩近日表示,全市上半年GDP总量为.28亿元,同比下降1.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位居珠三角第二。《环球时报》记者在东莞看到,往来于城镇之间的货运卡车络绎不绝,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机器日夜轰鸣,工厂门外等待招工的人群有序排队,一切都显示着东莞经济已完全复苏。疫情初期,在一些湖北籍员工较多的工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订单的积压和人手短缺。一家主要向美国出口高尔夫球杆和给电子产品代工的台资企业——明安运动器材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月份,工厂的复工率只有60%,4月底5月初才恢复到%。而前期积压的订单,也让这家外贸工厂的二季度变得非常忙。在台资家具生产商“运时通”的工厂里,《环球时报》记者碰到老家在河南驻马店的万师傅。他告诉记者,今年9月比往年都要更忙一些,周末空闲的时间都比较少,主要还是赶前期订单。“忙一些挺好的,有钱赚,”万师傅说,回想2月底3月初因为疫情困在老家的情形,万师傅感觉现在能忙一些,比在老家待着强多了。哪些企业活得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出口贸易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9.5%,连续三个月实现增长。作为制造业基地,东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当地实现复工复产,直接关系到全球生产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有效运转。生产五金制品的东莞健益五金制品负责人吕永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由于海外疫情原因,居家隔离*策也带动了对平板、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口罩和平板,让东莞不少企业经历了疫情肆虐后活了下来。在这个每个月生产万个零件的工厂,工人们正在将大小不一的铁块加工成汽车零部件的配件、显示器的五金,甚至是iPhone手机边缘摄像头的金属片。“做我们这一行需要想象力,这种平淡无奇的铁块也可以有无限可能,”健益五金业务部负责人张艳平告诉记者。然而,东莞工厂的复工复产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在疫情初期,经历医疗物资奇缺、工人返岗率不足等各种困难。吕永场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满足口罩供应,工厂开辟出专门的口罩生产线。而能实现快速转产生产包括口罩在内的防疫物资,也得益于东莞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基础: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置。一些之前为医疗设备代加工的工厂,也可以很快申请新的医疗产品出口资质,这些都成为东莞工厂实现快速复工复产的前提保障。复苏超预期虽然中国已较为成功地控制住疫情,但海外疫情并未全面好转。中国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些以出口为主导的东莞企业面对着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也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将重心从外贸向内销转变。“运时通”总经理陈冠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早在 之前,美国对于中国生产的家具产品就发起反倾销制裁,这也让企业意识到需要提早布局。以前这家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现在70%都在内销,并向电商等线上渠道倾斜。随着国内疫情平复消费回暖,陈冠宇也意识到,未来内销市场会越来越重要。“困难总是暂时的,”他对记者说。在东莞宝达日用品制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加工鞋帽、纺织品、配饰等出口到欧美的产品。宝达日用品经理李杰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工厂已全面复工复产,由于海外一些国家的疫情态势并未完全好转,今年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订单量有明显下降。“主要还是美国消费者信心不足,”李杰枝对记者说。这家给沃尔玛、开市客等大型连锁超市代工的工厂,几年前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在中国以外的东南亚、南亚地区布局。北京经济运行研究会副会长田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保证生产链的复工复产,加上中国本身又是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和第一大出口大国,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今天中国经济复苏实际上是超预期的。但田云也表示,目前的回暖也是一个结构性回暖,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如鞋袜箱包类的传统制造业还远未达到复苏状态,一些中小企业仍处在“煎熬时刻”,对这类产品需求量较大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它们当中有部分国家的疫情,还远未到拐点来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