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医rdquo万个为什么 [复制链接]

1#

体外反搏是一项无创技术

人体下肢和臀部裹以特制的气囊套,以心电图R波为触发信号,在心脏舒张早期,气囊由远及近序贯加压,驱动下肢血液向主动脉返流,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改善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在心脏收缩期前,气囊迅速排气,受压的肢体血管开放。

使主动脉收缩压下降,从而减少外周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原理:

通过压力袖套序贯充气及放气,增加舒张期冠脉血流,同时降低收缩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提高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及预后,降低死亡率。

功效总述:

心肌供血得到改善的同时,由于反搏气囊对下半身的序贯加压,静脉回心血量也相应增多。加之体外反搏时左心室射血阻力下降,可使心输出量增加5%~50%,平均增加25%。

心搏量、心脏指数增加,表明在增加回心血量的同时,也相应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型体外反搏的脉动式振荡作用,促使血流速度加快,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红细胞的变形力增加,使其更容易通过心脏微循环血管,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

心肌供血的改善、微循环及侧支血管的建立使心肌细胞供血明显改善,同时促进冬眠心肌细胞的再生,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

体外反搏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且简便安全,为慢性心衰治疗提供了又一个途径。

适合做体外反搏的人群

1、心血管疾病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塞伴有心肌缺血、心内直视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PTCA)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I级)、多支病变

2、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综合症(脑源性和颈源性)、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头痛

3、缺血性眼病: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4、缺血性耳疾病:

突发性耳聋

5、缺血性肢体疾病:

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末梢循环障碍

6、缺血性肾脏疾病

7、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8、预防疲劳,亚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的保健

不适合做体外反搏的人群

1、患以下疾病不适宜接受体外反搏治疗

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出血性疾病,包括脑出血、各种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并有心功能不全、肢体有血栓性静脉炎或感染灶、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

2、患以下疾病必须经治疗后才能接受体外反搏治疗

血压过高≥/mmHg、频发早搏(>10--15次/分)、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次/分)、严重左心功能不全

冠心病适宜用体外反搏治疗类型

除心肌梗塞(急性期)以外的各种类型冠心病,因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改善心肌供血。

且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根据情况,一般3—7天后可以接受体外反搏治疗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原理

a.约75%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是在心脏舒张期进行的,体外反搏。可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

b.反复的灌注力冲击,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c.提高血流切应力,直接作用于血管内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修复高脂血症等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d.使血流加速,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术”与体外反搏治疗的先后

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建议药物治疗加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建议先“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术”,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并辅以体外反搏治疗

经“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术”后,再行体外反搏治疗三点好处

1、预防已放支架的冠状动脉再狭窄

2、改善微循环病变及延缓其余冠脉乃至全身动脉的粥样硬化

3、对已行上述手术仍然复发的顽固性心绞痛,体外反搏依然有效

冠心病人体外反搏后中、远期效果

效果良好且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减少心梗复发,改善心功能,提效果高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定期体外反搏,获益更为显著。

外反搏可以使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完全消失,并有大量病例报道,但疗程相对较长。

冠心病人治疗后,不能停止药物治疗

因为体外反搏治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

全科医学科为您的健康时刻保驾护航

学科带头人

全科医学科/心脏康复中心传小文主任

毕业于延安大学临床医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EMBA管理研修班。

供稿:全科医学科

编写:宣传科实习生王嘉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