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络病及治疗络病的常用中药
《灵枢·经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从经脉分出的络脉称为十五别络或大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分别于体表的为浮络。《内经》中提到的络病主要有“络脉绌急”、“络邪传经”和“络脉损伤”。
络脉绌急:寒邪客于络脉,可引起络脉拘急、收引状态,表现为卒然疼痛。《素问·举痛论》曰:“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络邪传经:《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指出六淫外邪伤人致病,先犯络脉,由络传经的病理过程。
络脉损伤:《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缪刺论》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指出跌损劳伤等损伤络脉可导致出血证。
诊络方法
《内经》初步记载了络脉的望诊和切诊:
《灵枢·经脉篇》:“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络脉病变,常表现为外在浮络形态发生改变,《内经》对络脉形态上的改变已进行论述,记载了血络、盛络、结络、横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
络病治法
《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启发了后世络病治血、活血化瘀等的运用。
《素问·三部九候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指导后世治络病中“通”法发挥。
《伤寒杂病论》奠定辩证论治基础
张仲景在“络病证治”方面的论述尚不完善,但在治疗络病的方药上面却多有发挥,《金匮要略》和《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方药的运用达到“出道即巅峰”的水平,令后人只能学习模仿,难以超越。《金匮要略》中大*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下瘀血汤、土瓜根散等6方应用动物药,特别是虫类活血化瘀通络药。
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见于《金匮要略》:“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常欲蹈其胸上”是形容胸中窒闷难忍之状,可见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乃络脉瘀滞不通而致。方中由旋覆花、葱、新绛组成。旋覆花辛开苦降,下气祛痰,又能温通络脉;葱辛温,通阳散寒,行气散结;新绛,活血通络。该方用药体现辛温通络、活血通络、祛痰通络等治法为后世治络病所常用,加上述虫药通络,为络病的主要治法。
仲景之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络病学说虽偶有论及,但无重大突破与进展。清·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清·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清代医家重视到络病后,络病的诊治才有所转机。
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枝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枝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把十二经的络脉分层细化为:络-系络-缠络-孙络,指出孙络之间有相互络合气血交换的缠绊,对于《内经》关于络脉内容进行了补充。
内伤疑难杂病的病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
叶天士提出络病的成因:“血伤之络”、“瘀热入络”、“痰火阻络”、“内风袭络”、“阴邪聚络”,“寒邪入络”等。
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认为邪气入侵人体的传变途径“由经脉继及络脉”,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提示疾病发展至后期导致络病的出现,对日久不愈的现代难治性疾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络病理论应用于温热病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阐述了外感温热病随着病程延长,“久病入络”的传变途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病例所载:“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也有描述。
其传遍的病机见于叶天士·《叶氏医案存真》:“夫热邪,湿邪,皆气也,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不主循环,升降清浊失司,邪属无形,先着气分……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一定理也。”认为发病之初伤及无形之气,而无形之邪病久可致有形,由气传入血,而致络病。
记载络病表现,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叶天士医案记载了络病常见病证:癥积、痹证、中风、虚劳、痛证等,同时记述了种种络病表现,有助于认识络病。
治疗络病须分寒热、虚实、浅深,《临证指南医案》:“络中气血,寒热虚实,稍有留邪,皆能致痛。”
叶天士认为治疗络病不能只用活血通络药,他将通络法与单纯活血化瘀法区别开来。根据《内经》“辛甘发散为阳”,结合络病中络脉痹阻不通的特点,提出“络以辛为泄”,创“辛味通络之大法”。属实者宜攻之,有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辛香通络、虫蚁通络;属虚者,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有辛甘通补、滋润通补。
用药上,一方面是入络专长的药物,如辛味入络、虫药入络等;另一方面通络治疗配合其他治疗。
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表明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呈树状网络状分布,又逐层细分。由十四经脉分出的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从别络分支而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浮行于体表的为浮络。中医的经络体系随着《内经》建立后,在络病方面少有发挥。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对于《内经》的络脉进一步补充,认为络脉广泛分布于全身,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中医络脉这种分层细分的体系,类似于临床医学的血管、神经逐级分层。
络病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但络脉众多、遍布全身、缠绕交叉,使络病临床表现繁杂多变。主要如下:
1、疼痛
疼痛是络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临证指南医案》:“久痛人络”。临床辩证需分清虚实寒热四类不同机理的疼痛。
临床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见到疼痛的疾病,均可从络病论治。
2、痹症
痹症也是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广义之痹泛指机体为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症,如胸痹、喉痹、五脏痹、瓦体痹等。狭义之痹为痹证或痹病,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病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临床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强白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属络脉瘀滞所致痹证范畴。
3、麻木
临床上“麻”与“木”常并见,故通称麻木。麻:有轻微的异常触觉;木:感觉缺失。
头皮麻木。以麻为主者多因气血不足;以木为主者多因痰瘀阻络。
半身麻木。气血两虚(麻为主)、风寒外袭、肝风内动、湿痰瘀血阻滞络脉。
四肢麻木。风寒人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
临床医学的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神经中*损伤等均可出现此类症状。
4、痿废
痿废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失于随意运动的一种症状,日久可致肌肉萎缩。
证候:湿热阻滞络气(地域、饮食)、肝肾亏虚,髓枯筋痿、奇经亏虚,八脉失养。
临床医学的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麻痹、先天性肌病、急性脊髓炎、排骨肌萎缩症等常有上述表现。
5、瘫痪
“瘫痪”首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
半身不遂,也称“偏枯”、“中风”,一侧肢体偏废不用,主要见于中风病。
截瘫之下肢瘫痪:也称为“半肢风”,
临床医学的脑血管病变、外伤性截瘫、急性脊髓炎等均可见到瘫痪症状。
6、癥积
癥积:指腹部所生积块,按之有形,坚定不移。
癥积的形成是一个由气及血,由功能病变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
中医癥积包括了癌、瘤,但其有与一般脏腑良性肿大明显不同的发病特点,预后不良。
临床医学的肝硬化、脾肿大、肺纤维化、心脏扩大、肾硬化属于五脏之积的范畴,也包括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
7、青筋(包括舌下青筋)
青筋:指体表异常显露的青色筋脉(体表或舌下的异常血脉)。发于腹部者,称为“腹筋”,肝脾血瘀阻滞络脉所致的腹部青筋,胃肠镜可见食道及胃底青筋怒张。颈部青筋显露常见于心痹患者。
临床医学的肝硬化、心力衰竭、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其他压迫所致静脉回流受阻的疾病均可见青筋显露。
8、出血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均可见出血,皆因脏腑功能失调、血瘀阻络血行不循常道、跌仆堕坠、金刃直中等伤及脉络所致。
可参考临床医学的引起出血的急慢性疾病,如呼吸系统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咳血(肺络);消化系统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门脉高压、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吐血、便血(胃络、肠络);泌尿系统的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引起尿血(肾络);脑出血(脑络)、外伤性肝脾破裂、宫外孕引起的内脏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引起皮肤出血(皮下络脉)。
9、水肿
水肿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为“水气病”,阐明水肿是由于气化功能失常和血瘀脉络,津渗脉外聚而成水。
临床医学的心源性水肿(心络)、肝源性水肿(肝络)、肾源性水肿(肾络)、静脉回流受阻、妇女特发性水肿等属于上述表现。
10、斑疹
斑:肌肤表面出现的片状瘀斑,不高出皮面,抚之不碍手。疹:肌肤表面出现的红色小疹。斑疹常见于外感温热病中,为邪热深入营血分,动血窜络所致。
临床医学的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与带状疱疹等均可出现斑疹症状。
11、其他
虚劳日久,经络营卫气伤,瘀阻化机,常见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湿热疫*滞于脑之气络可致神昏惊厥;邪蒙清窍,络脉瘀阻可致耳聋目障,以及癃闭、脱疽等也常属络病表现。
疼痹麻痿瘫,癥青出水斑。
(痛)(证)(木)(废)(痪),(瘕)(筋)(血)(肿)(疹)
治疗络病的常用中药
治疗络病的中药是根据古代医家通络经验而总结的,络病的不同致病因素、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证候类型,治疗络病的药物根据功能进行分类,有流气畅络药、化瘀通络药、散结通络药、祛痰通络药、祛风通络药、解*通络药、荣养络脉等七大类。
一、流气畅络药
1、辛香理气药:乳香、降香、檀香
乳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调气活血,定痛追*。
临床应用:能舒畅络瘀,多用于各种痛症,如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等;又能活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常用于疮疡、痈疽、疔*、肠痈等;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肝炎所致肝区疼痛、乳核等。
降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理气化瘀,止痛定痛。
临床应用:叶天士辛香通络之主药,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络阻而致的心腹诸痛。现代临床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也可用于脑血管疾病及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腹部疼痛。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通心络方中即配伍降香畅通络气。
檀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气滞血瘀络阻之心腹疼痛、痛经,以及其他肝脾肿大所致胁肋疼痛。与丹参、砂仁配伍的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通心络”方配伍檀香治疗心脑血管病。
2、辛温通络药:细辛、桂枝、薤白
细辛
功能主治:辛温通络,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治疗头面诸窍疼痛、痰饮咳喘、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等。
桂枝
功能主治:辛温通络,发汗解肌。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外感中风、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痰饮咳喘、风湿痹痛、症瘕积聚之要药。
薤白(葱白)
功能主治:辛温通阳,畅通络气,宽胸散结。
临床应用:治疗胸痹、心痛之要药。
3、辛香开窍药:麝香、冰片
麝香
功能主治:辛香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脑之气络病变之神志昏迷,四肢气络病变之酸麻痛胀,外伤截瘫之痿废不用,脉络瘀阻之胸痹心痛,热*滞络之痈疮肿痛,痰瘀结聚之癥瘕积聚,风湿痹阻络脉之痹痛,内服外用均吸收迅速。
冰片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通窍止痛,清热解*,散火去翳。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中风神昏、胸痹心痛、症瘕积聚、疮疡肿痛、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头面诸窍及癌肿疼痛等。
4、辛窜通络药:马钱子、麻*、旋覆花
马钱子
功能主治:辛香走窜,流气畅络,强肌增力,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络气郁滞或虚而留滞引起的麻木瘫痪、痿软无力。搭配其他药物治疗风湿顽痹、口眼歪斜,也可用于格林-巴利后遗症、周围神经炎等。
麻*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辛温通络、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外感伤寒用以解表散寒;外感痰喘用以宣肺平喘;风水水肿用以利水消肿;配桂枝外散风寒;配石膏宣肺泄热;配白术祛风除湿;配附子祛寒湿,配白芥子祛顽痰流注。
旋覆花
功能主治:下气通络,消痰软坚。
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旋覆花汤用药体现“辛温通络”、“活血通络”、“祛痰通络”等,为后世治疗络病所常用。
二、化瘀通络药
1、养血和血通络药:鸡血藤、当归
鸡血藤
功能主治:和血通络,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偏瘫或肢体麻木、风湿痹证、肢体痿软无力或麻木胀痛、贫血、妇女月经不调等。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通络,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临床应用:血虚证的各种疾病,常配伍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病。
2、辛润活血通络药:桃仁
桃仁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润燥滑肠。
临床应用:常用于缺血性中风、室性早搏等的治疗。
3、搜剔化瘀通络药:水蛭、虻虫、土鳖虫、蜣螂
水蛭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破血逐瘀。
临床应用:常配伍用于治疗淤血阻络的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等。
土鳖虫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逐瘀破积。
临床应用:传统用于治疗虚劳干血内存、妇女血枯经闭、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癥积痞块,现代临床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病。
虻虫(牛虻)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
临床应用:冠心病心绞痛等瘀滞络阻疼痛。
蜣螂(屎壳郎)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解*。
临床应用:单用治疗无名肿*、局部肿胀、大便秘结、小儿惊风等,亦有蜣螂复方治疗顽固性溃疡、前列腺炎等。
三、散结通络药
鳖甲、穿山甲、莪术、山楂核、橘核
鳖甲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养阴清热,滋阴潜阳。
临床应用:治疗肝硬化腹水、肿瘤等。
穿山甲(一级保护动物)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癥积痞块、硬痛拒按;血瘀经闭,少腹坠痛;风湿痹痛所致关节不利、麻木拘挛,妇女产后乳汁不下。临床医学的类风湿、前列腺增生和乳腺疾病等。
年6月5日,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提升至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未继续收载。
莪术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破血行气。
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癥积痞块、久疟之疟母、食积不化之脘腹胀痛、血瘀经闭、心腹气痛及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也用于肿瘤、肝纤维化等。
山楂核
功能主治:消积、散结、通络。
临床应用:治疗胃积坚久、胁间痞块及颓肿等,现代临床之配伍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颈癌。
橘核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理气止痛。
药理作用:具有镇痛作用,盐炙后镇痛作用更强。
临床应用:治疗疝气、乳房结块,配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乳痈等疾病。
四、祛痰通络药
1、祛风痰通络药
白附子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息风定惊。
临床应用:治风痰要药,用于中风痰雍、口眼歪斜、风痰眩晕、偏正头痛、痈疽肿*或跌打损伤等。也常用于癫痫、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皂荚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散结开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窍闭神昏、喉痹痰阻、顽痰阻塞、胸闷喘咳、痈疽疮疡、大便燥结等。用量不宜过大,易引起呕吐、腹泻。
2、祛痰湿通络药
白芥子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利气散结。
临床应用:治疗咳痰量多的有形之痰,皮里膜外无形之痰。常用于咳嗽喘促、痰核流注、阴疽硬肿、风湿顽痹等。
天南星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常用于中风痰壅,癫狂惊风,咳喘痰多,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等。
3、祛热痰通络药
竹沥
功能主治:化痰通络,清热镇惊。
临床应用:常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哮喘,或痰热阻闭清窍之中风,肺系喘咳病症等。
天竺*
功能主治:祛痰通络,清热定惊。
临床应用:用于咳痰*稠、高热神昏、中风痰壅、癫狂惊风等。
丝瓜络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本品平和力弱,常配伍用于络脉瘀阻引起的各种疼痛,如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胸胁疼痛,妇女产后乳汁不通,乳痈肿痛。
五、祛风通络药
1、息风通络药
钩藤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通络。
临床应用: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中风偏瘫,头目眩晕,也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温热病热极生风,痉挛抽搐,风热外感、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等。也用于高血压、偏头痛、小儿高热惊厥、哮喘等。
僵蚕
功能主治:息风通络,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常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口眼歪斜,痰核瘰疬,头痛眩晕,亦可治目赤咽肿及风疹瘙痒。及癫痫、高热惊厥、咽部肿痛、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及面瘫等疾病。
羚羊角
功能主治:息风通络,清热解*。
临床应用: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善治热极生风所致高热神昏,痉挛抽搐,亦可治癫痫惊悸,温病壮热神昏,热*发斑者,对高热痉挛抽搐类疾病效果良好。
羚羊角
由于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多用山羊角代替。
2、搜风通络药
全蝎
功能主治:搜风通络,解*散结。
临床应用: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慢惊风抽搐、癫痫抽搐、破伤风、关节拘挛、肿胀变形、顽固性偏正头痛、疮疡肿*、瘰疬结核等。现代医学的癫痫、面瘫、风湿性疾病及各种痛证。
蜈蚣
功能主治:搜风解痉,攻*散结,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痉挛抽搐、疮疡肿*、瘰疬结核、及风湿顽痹等,也用于癫痫、面瘫及中风偏瘫等。
蝉蜕
功能主治:搜风通络,宣肺散热。
临床应用:常用于惊痫抽搐、咳嗽喑哑、目赤翳障、疮疹肿*等,也用于破伤风、小儿高热等。
乌梢蛇
功能主治:搜风通络,祛风除湿。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顽痹所致麻木拘挛,手足缓弱,破伤风之颈项紧硬、身体僵直等。
白花蛇
功能主治:搜风通络,祛风除湿。
临床应用:搜风通络之要药,常用于风湿顽痹所致肌肤麻木、筋脉拘挛、中风不遂、口眼歪斜等,破伤风之痉挛抽搐、痉厥等证。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癌症等。
3、散风通络药
雷公藤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消肿止痛,解*。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顽痹的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关节变形等。也用于顽藓皮疹、各种风湿、类风湿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忍冬藤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清热解*。
临床应用:解*不如金银花,但长于通络,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等。
青风藤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祛风通络止痛之良药,常用于关节肿大、肢体疼痛、麻木等风湿痹痛。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海风藤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治疗风湿痹痛常用药,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络石藤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利咽消肿。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可利咽消肿,治热*炽盛之喉痹、痈肿。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天仙藤
功能主治:流气畅络,活血利水。
临床应用:治胃痛、产后腹痛、风湿痹痛等的良药,也用于水肿等疾病。
马兜铃近年研究表明有致肿瘤等*性,临床需慎用。
六、解*通络药
牛*
功能主治:解*通络,清心利胆,化痰镇惊。
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痰热,热极生风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痉厥等症;小儿惊风及癫痫所致痉挛抽搐;可治疗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疖疮痈疽等;也用于各种急性或感染性疾病及中风等。
七、荣养通络药
人参
功能主治:补气荣络,生津固脱。
临床应用:治五脏络病气虚第一要药,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脾络气虚、中气下陷、肺络气虚、心络气虚;用于气虚行血无力,瘀血阻于脉络所致中风偏瘫、胸痹心痛亦有效果;现代临床可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梗死、肿瘤等。
鹿茸
功能主治:温阳煦络,益精填髓。
临床应用:常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阳痿早泄、肢冷神疲等症;及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或小儿骨软行迟。现代临床用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类疾病。
本品主要来源梅花鹿,已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多用人工养殖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代替,为名贵中药材。
阿胶
功能主治:补血止血,荣养络脉。
临床应用:常用于血虚诸证及出血证,现代临床用于出血性疾病。
麦门冬
功能主治:养阴荣络,润肺清心,益胃生津。
临床应用:关键指针为口干舌红少津。常用于热伤津亏,络脉失于濡养,如肺热津伤,络脉失养之燥咳少痰;心阴不足,心络失养之心悸怔忡;脾胃阴虚之知饥不食,胃脘隐痛;肝络失养之胁肋隐痛;津亏热盛,津液失于布散之消渴口干;津虚不能洒陈五脏,濡养四肢之痿软无力等。
紫河车
功能主治:养血填精,荣养络脉。
临床应用:常用于病久络虚,真精耗损,八脉失养而见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宫寒不孕、虚喘劳嗽、痿软无力诸证。
紫河车为哺乳动物分娩后的胎盘,图片会引起不适,此处漫画代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