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ICC置管并发症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第27卷第2期作者:王宽许岩王艳娟张晓红(转载已获授权)

PICC是指置管人员经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处,可以为需要中长期持续静脉输液及用药的患者提供极大的方便。PICC置管操作简单,使用时间较长,可以安全地输注化疗药物,从而缩短病患的在院时间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可长期安全使用的输液路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患者重复穿刺置管带来的疼痛感及其经济负担,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PICC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本文现将PICC在临床应用中出现并发症的原因、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主要并发症

导管堵塞、异位、移位

目前,导管堵塞及异位是最常见的2种PICC置管并发症。

护士冲管及封管方法不规范、利用导管输注高营养物、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导管长时间在血管内以及血栓形成等都是导管堵塞的重要原因。

PICC导管尖端进入颈内静脉或其他血管,称导管异位。置管时操作人员插管速度较快,置管静脉选择不当,患者插管时体位不当,或者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异常等都可造成异位。

置管前操作人员缺乏对患者的血管进行科学评估,患者在置管前未得到良好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导致其出现恐惧及心理紧张等情况造成导管异位。

一些患者对置管人员的顺从性较差,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对导管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在进行活动锻炼时造成了导管异位。

导管移位是指导管位置移动>0.5cm,但还保留功能;导管脱出是指其尖端向外移动>0.5cm,且使导管丧失功能。

近年来,心电图实时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置管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置管时间,同时也可以降低置管成本,有效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同时对比胸部X线尖端定位的方式用时少,减少了外出产生的高风险。

血栓

血栓在置管后2~3d发生率很高,PICC相关性血栓与继发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71.88%和63.64%。

与此同时,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受患者疾病特点、检查手段等的影响,差异变化较大。

感染

在PICC置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中,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其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不严格,患者被穿刺侧肢体活动度过大,皮肤出汗较多,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或体质较差以及护理人员的换药不及时、不到位等。

次要并发症

次要并发症是指不需要重新置管,可以通过导管的二次处理等来进行纠正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局部过敏性皮炎、局部渗血和水肿等症状。

静脉炎

静脉炎主要包括机械性、血栓性、过敏性、感染性及药物性等类型。

机械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导管型号不合适、导管过硬、穿刺血管比较表浅以及穿刺速度过快所造成的血管壁损伤等。

血栓性静脉炎的主要表现为发红和温度增高,与血管受到的化学刺激等相关。

过敏性和感染性静脉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置管部位皮肤的红、痛、肿、热等。

药物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输注刺激性、高渗或者*性药物所引起的组织水肿和血管痉挛等。

局部过敏性皮炎

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一般使用时间都比较长,留置期间需多次输注及频繁换药,多种消*剂和贴膜的使用,部分患者对某些敷料和贴膜过敏,导管材质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手法等均可能会造成局部过敏性皮炎发生。

局部渗血和水肿

一般会在患者PICC置管后1~3d内出现,其主要症状为皮肤穿刺部位的渗血及水肿,这主要与导管型号过大、置管人员穿刺部位及静脉血管的选择不当、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输注刺激性药物有关。

谈恋爱不如多学习↓↓↓点击上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