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周围血管疾病 [复制链接]

1#
医学联络官俱乐部MedicalLiaisonofficerClub

周围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四肢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


  (一)危险因素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是高危因素。
  (二)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如病变位于主一髂动脉者,疼痛在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病变在股动脉者,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
  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症为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均需做详细检查:①一般检查: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以及眼底检查等;②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及节段动脉压测定、电阻抗或光电容积描记等检查可了解患肢的血流状况;③X线平片:有时可见病变动脉段有不规则钙化,患肢远侧段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变化;④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确定诊断及选择术式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都能达到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
  本病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两者的鉴别诊断见表。此外,还应与大动脉炎、动脉栓塞等相鉴别。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

多见于45岁

青壮年多见

血栓性浅静脉炎

常见

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

常见

常无

受累血管

大、中动脉

中、小动静脉

其他部位动脉病变

常见

受累动脉钙化

可见

动脉造影

广泛性不规则狭窄和节段性闭塞,硬化动脉扩张、扭曲

节段性闭塞,病变近、远侧血管壁光滑


  (四)治疗
  对易患因素加以控制和处理,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为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处理方法有:肥胖者减轻体重,严格禁烟和适当活动;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烟酸肌醇酯、前列腺素和妥拉唑林等。2.手术治疗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单个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插入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段,以适当压力使球囊膨胀,扩大病变管腔,恢复血流。如能结合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可以提高远期通畅率。
  (2)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者。剥除病变段动脉增厚的内膜、粥样斑块及继发血栓,不需要置如入人工血管且无感染危险。
  (3)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做搭桥转流。主-髂动脉闭塞,可采用主-髂或股动脉旁路术。对全身情况不良者,则可采用较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术,如腋-股动脉旁路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


  (一)病因和病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男性青壮年。1.病因
  (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2.病理
  本病的病理进展过程有如下特征:
  (1)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可累及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的血管比较正常。
  (3)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有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有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5)虽然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静脉受累时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二)临床表现和分期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②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③感觉异常;④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⑤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⑦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⑧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3期:1.局部缺血期2.营养障碍期3.坏死期
  也有人临床上分为4期:Ⅰ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踝/肱指数≤0.9Ⅱ期:活动后间歇性跛行Ⅲ期:缺血性静息痛Ⅳ期:干性坏疽,踝/肱指数≤0.3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雷诺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糖尿病性坏疽进行鉴别。作以下检查可明确血管闭塞部位性质和程度:1.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患肢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观察足部皮肤皮色改变,然后下肢下垂再观察变化。阳性为血供不足。2.解张试验:作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然后在下肢同一位置,对比阻滞前后的温度变化。阻滞麻醉后皮肤温度升高愈明显,动脉痉挛因素所占比重愈高。如果没有明显改变,说明病变动脉已处于严重狭窄或已完全闭塞。3.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变部位和缺血严重程度。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显示动脉的形态、直径和流速等。4.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5.肢体血流图: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明显减少,动脉狭窄严重。

下肢静脉疾病

(一)下肢静脉解剖和生理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组成。

1.浅静脉
  有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自外踝后方上行,逐渐转至小腿背侧中线并穿入深筋膜,多数注入腘静脉,少数上行注入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过卵圆窝注入股总静脉。

深静脉由胫前,胫后和腓静脉组成。胫后静脉与腓静脉汇合成一短段的胫腓干,后者与胫前静脉组成腘静脉,经腘窝进入内收肌管裂孔上行为股浅静脉。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为股总静脉,于腹股沟韧带下缘移行为髂外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肺栓塞为广泛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

5.血流动力学
  下肢静脉血液能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是下列因素的作用:
  (1)小腿肌泵功能,小腿肌收缩是静脉主要回流动力;(2)腹腔吸气期和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
  (3)静脉瓣膜单向关闭功能,对抗血柱的重力作用,防止倒流。

(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1.病因和病理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持久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下肢浅静脉过于伸长、蜿蜒曲张主要是由于静脉壁软弱、瓣膜有缺陷和静脉内压力增高所致。长期腹压过高、瓣膜受过度的应力而松弛(尤其大隐静脉瓣)关闭不全,促使血液倒流,静脉淤血曲张,小腿尤为明显。小腿浅静脉曲张后皮肤营养不良而萎缩、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形成。(小腿下1/3内侧是最容易发生皮肤溃疡的部位)

2.诊断一般不困难,患肢发胀,沉重感,易乏力疲劳。小腿静脉隆起弯曲,甚或成团块,足踝轻度水肿,小腿下部、踝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可有慢性溃疡。了解下肢浅静脉、交通静脉及深静脉的瓣膜功能以及回流是否通畅,尚需作以下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erndelenburg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使静脉血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即刻放松止血带,若大隐静脉自上向下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病人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在30秒内出现静脉充盈,表示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同样原理,也可在腘窝上扎止血带,以检查小隐静脉瓣膜的功能。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根部浅静脉主干,嘱下蹬运动10~15次,若曲张静脉排空,说明深静脉通畅(阴性);若曲张静脉更形明显、张力增高,则说明深静脉不通畅(阳性)。(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从足趾向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向下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要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第二根弹力绷带。若在二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则表示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4)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性检查,可以确定大小隐静脉及深静脉的瓣膜功能及通畅程度,并可了解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的位置。

(5)一般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不需做静脉造影,若疑有深静脉及交通静脉病变,可作上行或下行静脉造影。

心血管系统疾病

复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律失常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高血压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瓣膜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肌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包疾病和心脏损伤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休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