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肿瘤内科护士巧用PICC技术为化疗患者建立“生命通路”
输液,看似一个简单的护理操作,但对于血管条件很差的病人来说,护士经常会为寻找一条能够顺利进行输液的静脉而左右为难,病人也常常会为反复接受静脉穿刺而痛苦不堪。今年63岁的张阿姨是一名患乳腺癌7年的患者,需要长期按疗程输注化疗药物及静脉营养药物,但由于患者外周血管条件极差,没有办法建立输液通路,治疗遇到了瓶颈,急得她和家人团团转。最终,我院肿瘤内科一病房护士长李沙沙利用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用一根软性的导管从患者的颈外静脉直达心脏上方的血流主干道上腔静脉,为张阿姨搭建一条“生命通路”,张阿姨又可以继续与癌症斗争了。
李沙沙护士长为PICC置管患者换药
病例
今年63岁的张阿姨7年前被诊断为右侧乳腺癌,医院进行了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行六次化疗,并保持定期复查,一个月前,不幸再次降临,医生发现张阿姨的左侧乳房出现了癌灶,张阿姨不得不再次接受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并建议她进行预防性化疗。由于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建立化疗通路,抗癌之路受阻。经多方打听,家人带着她来到我院肿瘤内科一病房找到李沙沙护士长寻求帮助。
李沙沙护士长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后,为患者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后表示,基于患者的病情,进行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最佳选择。但由于两次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淋巴清扫和血管结构的破坏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不能在患者的双上肢进行PICC置管,此外,下肢血管细而小,血流缓慢,容易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同时下肢置管感染及血栓风险增高。为了尽快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李沙沙护士长决定从颈外静脉为患者置管。
经过周密准备,李沙沙护士长以患者的左侧颈外静脉为穿刺入口,将导丝送入患者体内,并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达预先测量的长度,经X线光片导管尖端定位及位置调整后,导管成功置入上腔静脉内。置管完成后,患者平安返回病房,继续进行治疗。张阿姨一边流泪一边紧紧地拉住李沙沙护士长的手说:“我可以治疗了,我还能生存下去,真是太感谢你了!”
据悉,发疱性化疗药物、刺激性化疗药物及一些静脉营养药物对血管具有强烈的刺激,容易造成静脉炎,这些药物一旦从血管渗漏并浸入到局部组织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及炎症,严重时还会造成周围组织碳化、坏死溃疡,影响肢体功能,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建立一条好的中心静脉通路,可以大大减少患者重复穿刺静脉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过程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综合治疗。
什么是PICC置管?
PICC置管是利用一根细长柔软、可以弯曲不易打折的导管,从外周静脉置入至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并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上、下腔静脉,为病人提供静脉通道。
适用于需中、长期静脉输液或需输注刺激性强、粘稠度高的药物的患者,可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网,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在危重症患者急救中可快速输液,又被称为患者的“生命通路”
置入的导管可在患者体内长期留置(12个月内),住院期间全程一针治疗,避免了每天扎针的痛苦,并减少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患者出院时可以带管回家,满足肿瘤化疗患者按疗程间歇性治疗的需要。
据了解,自年9月至今,李沙沙护士长成功完成余例PICC置管,并常年坚持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导管的自我观察和功能康复锻炼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对其家属进行导管的异位与堵管、置管部位的静脉炎、穿刺点的感染以及血栓等情况的预防,保证PICC安全有效留置,使患者得到最大受益。
文|李华虹 杨嘉安
摄影|杨嘉安
插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嘉安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