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下肢外周血管疾病,传统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虽可有效减缓或阻止血栓蔓延、疾病复发,但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发生率,因此不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将选取我院于年4月-年4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联合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切实详尽的参考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19-73岁、平均(51.36±1.64)岁,发病部位:左侧73例、右侧15例,疾病类型:混合型43例、中央型4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44)、对照组(n=44),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例数、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制定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②年龄不大于75岁;③于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无严重创伤或大型手术治疗史;④于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无活动性内出血病史;⑤可伴发高血压但能够达到临床良好控制效果;⑥排除处于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等生理特殊时期女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⑦具有正常的心脏、肝脏、肾脏功能;⑧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⑨排除血液、免疫、精神系统疾病者;⑩对本次研究所需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治疗方式均具有良好耐受性,无相关禁忌症;?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研究前指导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该协议由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制定);?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并建立有效股静脉通路(健侧),利用导丝、翻山导管将患侧静脉开通(逆向),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溶栓导管,初始尿激酶每日给药60万U,同时提供常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之后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情况动态调节尿激酶用量,术后常规经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患者体位及入路同对照组,于病变处相距1cm处利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自近心端沿导丝至远心端有效吸栓,导管移动速度每秒钟控制在1-2mm为宜,操作全程均利用AngioJet系统自带PowerPulse功能于血栓局部均匀反复喷洒25-50万尿激酶+0.9%、ml生理盐水,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导管退出并保留鞘管、导丝,之后复查血管造影,若血栓清除效果不良可静置30-45min后再次行上述操作,术后常规经利伐沙班过度至华法林抗凝。
1.2.2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等数据,其中总有效率为各组治愈率、有效率之和;②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便、血尿等;③预后情况:两组均接受1年有效随访,记录其色素沉着、水肿、皮肤溃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效果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表现均消失,治疗前后对应局部下肢周径差在0.5cm以下,经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可见具有通畅的下肢静脉;②有效:症状改善但未消失,治疗前后局部下肢周径差在0.5-3.0cm范围内,影像学检查可见血栓残留;③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疗前后对应局部下肢周径差在3.0cm以上,影像学检查可见目标区域血栓无变化且静脉血管仍处于闭塞状态。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预后情况相关数据均属于计数资料,经n(%)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X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治疗,未见中断治疗、退出研究等异常情况。经分析可知,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91%,对照组仅为70.4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表1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不良反应 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本次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29.5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注:本次研究期间未见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不良反应情况。
表2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预后情况 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本次治疗完成后均给予1年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为.00%。经分析可知,研究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82%)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数据对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注:本次研究期间未见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并发症情况。??表3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机体的主要病理变化在于下肢静脉血管内血液不正常凝固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管腔阻塞。研究表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表现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若患者病情较重或未及时提供对症治疗可能因血栓脱落引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并危及其生命安全,而目前临床常用的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方案2年后高达40%患者将发生血栓后综合征,而传统的系统溶栓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血栓,但将使患者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于静脉血管内利用溶栓导管(头端存在侧孔)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从而达到溶栓目的。研究表明,导管接触性溶栓相较于传统系统溶栓治疗可有效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溶栓效果,对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此法治疗所需时间仍长达5-7d,长时间将导管留置于机体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将存在一定的感染几率,此外此法仍具有较高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性并不理想。
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式也日益革新。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流变学机械血栓清除装置,使用后可将患肢静脉血管内血栓快速清除,从而达到迅速恢复局部血流的临床目的。研究表明,利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抽栓功能全面、可重复性强、操作时间短、临床效果显著等特点,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但仍有相关资料认为,由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患者经单纯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治疗后仍无法获得理想疗效,提示若加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则可通过不同途径共同达到清除血栓的目的,此外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溶栓药物使用量,对减少溶栓所致出血风险、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给予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而该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所用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优,此结论与ComerotaAJ[4]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应注意的是,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更换导管即可实现造影明确靶目标区域,利用导管周围抽吸产生负压区域从而对血栓予以有效抽吸并排出体外,且可反复多次抽吸血栓并使闭塞血管迅速开通,但其工作中于静脉管腔内将抽吸导管推进过程中可能对管壁产生相应损伤(机械性)并具有一定的继发性血栓形成几率,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本文中入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时并未出现此类情况,分析可能与本次研究选取样本容量小及其他因素有关,需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并加以证实。
综上,利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作者:屈冰 李震 郑元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腔内血管外科科主任。是河南省重点学科(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外周血管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血管疾病防治创新型科技团队及河南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负责人。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肿瘤相关血管重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及海医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及常务编委,美国血管外科年签(AVS)编委等。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两项及省级项目多项。
擅长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常规手术及腔内治疗,尤其是血管的杂交手术,如颈动脉狭窄、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肢体静脉反流性疾病及血栓的微创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微创及复合手术。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文章18篇,影响因子超过80点。主编及参编译血管外科专著9部。
推荐阅读
李震:促进血管外科发展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李震专访:齐心协力助力我国血管外科静脉疾病相关诊疗技术发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