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及案例分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咨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23/4613567.html

药物外渗时临床上非常多见的,一旦处理不好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护士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冷敷热敷:

药物性质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

1.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2.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

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血管收缩药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3.对于高渗液渗漏:

首先是采取用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7mL进行局部封闭,每天1次,共3~5天。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次。

注意事项

1.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酒精的。硫酸镁和95%的酒精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2.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h不可热敷,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特殊药物外渗的处理

①血管收缩药:

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可用5mg酚妥拉明加生理盐水20mL局部封闭,或用10mg山莨菪碱加生理盐水1mL配成0.5%的稀释液湿敷。

②去甲肾上腺素:

同多巴胺的处理方法,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③刺激性药物:

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七叶皂甙,可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3~4次/d(硫酸镁只能用于因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或0.5%的利多卡因封闭。

④氯化钾:

可用1%普鲁卡因做局部封闭,50%的硫酸镁湿敷。

⑤20%甘露醇外渗:

可用25%的硫酸镁湿敷24~48小时使肿胀消退。

⑥静脉炎:

水胶体透明贴、金*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白萝卜片外敷等,效果不错。

局部外敷方式

根据化疗药选用

1.冷敷

蒽环类抗肿瘤药、紫杉醇、氮芥等化疗药渗漏早期(24h内),局部首选冰敷,可减少渗出药物的吸收,灭活某些药物的局部破坏作用。同时,冰敷可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2.热敷

对于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等药物在发生外渗后的24~48h内每天至少4次热敷,每次15~30min。局部加热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分布和吸收,有助于药物在损伤部位的扩散,通常用于非DNA结合型药物外渗。

3.湿敷

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吡喃阿霉素、阿克拉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足叶乙甙外渗后(24h)可选用50%硫酸镁湿敷,以促进液体吸收。

输液外渗的一般处理

万一在临床上遇到药物外渗怎么办?如何处理?不用慌张,把处理巧记心。药物外渗处理原则: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入血管,灭活外渗药物活性,局部使用拮抗剂紧急处理方法:停止药物输入;接空注射器边回抽边拔针;评估外渗药物性质、渗出量、面积,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远端血运等并做相应的处理;上报不良事件。

常见药物外渗紧急处理三部曲

1.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阳离子药物如:碳酸氢钠、甘露醇、50%葡萄糖、10%葡萄糖酸钙等第一步:边回抽边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第二步: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5ml局部封闭第三步:50%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每次30分钟,每天3-4次原理:硫酸镁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2.脂肪乳第一步:边回抽边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第二步: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0.9%生理盐水7ml局部封闭第三步:-2+生理盐水10ml+5%利多卡因10ml湿敷,喜疗妥软膏的均匀涂抹;50%硫酸镁加地塞米松5mg湿敷3.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第一步:边回抽边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第二步: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第三步:-2热敷或一般热敷效果好,禁止冰敷原理:酚妥拉明是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可直接对抗应用多巴胺外渗所致的缺血缺氧性改变,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皮肤坏死的发生。4.阿霉素、长春新碱、盖诺第一步:边回抽边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第二步:1%利多卡因10ml加维C0.5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6h后重复一次第三步:50%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h,可用芦荟湿敷

局部封闭法

环形局部封闭方法消*局部皮肤,在距离外渗范围外2.5-3cm用6-7号针头环形封闭,多点扇形封闭,在一个皮下进针点可向左、中、右多个方向注射,进针角度15-20°为宜,边进边回抽边推药物,药物均匀向四周扩散,深浅最好在渗漏出底部,不可过浅,最后覆盖无菌纱布。阻断渗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大家先对来看一下一位护士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是:1.先评估外渗的范围及面积,用手机记录第一手资料;2.用碘伏消*穿刺点及周围皮肤3遍,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消*3遍;(图片由网络提供)3.皮肤完全干燥后取水胶体透明贴10cm*10cm*5个无张力固定,注意固定的范围要求超过外渗范围;(图片由网络提供)4.向患者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告知肿胀会在外渗24小时时达到高峰,此后会慢慢退去,注意抬高患肢以促进回流,并向患者做好安抚。5.处理后电话联系外科病区护士长,告知注意事项及评估要点。-12-02,患者发生造影剂外渗后48小时,双上肢的对比图片见下图:(图片由网络提供)原因分析

文献报道,CT增强扫描时注射工具选择不当、对比剂注射速率过快,穿刺进针点选择不当、操作者大意等均会导致对比剂外渗。

1.注射工具选择

目前临床大多选用留置针进行穿刺,静脉留置针管壁软滑,对血管损伤小,在高压注射对比剂时对注射速度影响小,能够有效避免造影剂外渗。

2.对比剂注射速率

由于对比剂流速快,对血管冲击力强,易造成外渗。

用于CT增强的对比剂的注射方式为高压注射器静脉高速注射,由于对比剂的注射速率高且螺旋CT扫描速度快,短时间内即注射完毕,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对比剂外渗的几率。

3.操作人员

护理人员对穿刺技术掌握不娴熟,选择不恰当的如不能伸直的关节部位、前臂掌侧静脉以及手背静脉作为穿刺血管,或选择皮下松弛的部位进行穿刺等,都容易发生局部外渗。

再有就是操作者的责任心不强,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欠佳,导致选择血管不合适或是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等。

4.疾病因素

对于肿瘤病人,由于经过放、化疗,上肢血管往往条件较差,是最常见的外渗高危病人。

此外,皮肤病、消瘦、糖尿病及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病人同样具有很高的外渗危险。

血管显露不明显的肥胖病人、病人在穿刺过程中的不配合、病人由于紧张导致血管收缩等均是穿刺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

预防在先1.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对造影剂可能出现并发症及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

不良情绪常导致病人出现出汗、浑身颤抖以及身体僵硬等生理反应,影响穿刺过程,严重可造成针头在扫描时脱出。

因此,注射前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了解在注药时会有一些反应,让病人及家属增加外渗的防护意识,告知对比剂外渗及过敏时的症状和后果,使病人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当针头上方有轻微肿胀或有轻微痛感时及时告知医生以停止注药。

2.穿刺前评估:

穿刺前要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一些基本情况如病情、全身状况、治疗情况、配合度等,对有血栓形成、静脉系统严重阻塞及局部感染的病人。

对易引起造影剂外渗的病人,尤其是肿瘤及长期化疗病人,应该格外警惕。

碘对比剂外渗的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留置针穿刺应选用桡静脉、肘静脉等较粗、直且弹性好的上肢静脉。进针手法采用大角度直刺,即针头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

有文献报道,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血管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法更安全。

为了减少老年病人外渗情况,如果不是病情需要优先选择以前臂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进行穿刺。

规范处理

对比剂外渗分为轻、中和重度,轻度较局限,为不超过4cm局部穿刺点肿胀;中度为无明显超越关节且肿胀范围为4cm~6cm;重度为明显超越关节,肿胀范围>6cm,明显跨越关节且肿胀范围广泛。

根据不同的外渗程度采取对应有效的护理措施。1.定期评估外渗程度。2.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处理。3.轻度外渗: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注意观察;若外渗加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个别疼痛明显者,局部给予普通冷湿敷。4.中、重度外渗:(1)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2)早期使用金*散+茶叶水调成糊状湿敷;或者用黏多糖软膏等外敷;或者用0.05%地塞米松局部湿敷。(3)碘对比剂外渗严重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次,3次/d,连用3d;必要时,咨询临床医师用药。5.根据外渗加重情况,及时请会诊。6.做好健康教育。参考文献1.影像科碘对比剂输注安全专家共识.介入放射学杂志,,27(8):-.2.潘文龙,赵浩,等.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与康复,,18(1):28-31.3.孟婧雅,沈旭慧,等.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护理研究,,32(8):-.4.廖伟华.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全科护理,,14(17).5.《碘对比剂静脉注射护理实践手册》.个人对此案例的感悟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临床护士要加强评估和巡视,认真评估穿刺部位情况以减少液体外渗的发生。

尤其对特殊药物、特殊患者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使药物外渗得到及时的控制。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恰当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一图读懂:预防药物外渗五步骤药物外渗重在预防,下面这张思维导图概括了预防药物外渗的五个步骤。五大要点:药物外渗可防可控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对于药物刺激性强、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的患者,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并避开关节及静脉瓣,对于病情危重、需长时间大量输液的患者,应选用CVC或PICC。2.增强责任心: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有预见性的巡视与观察输液部位,及时倾听患者感受,及时发现输液异常现象。钙离子外渗可引起组织坏死,重者甚至残废,因此重在预防,杜绝外渗。发现皮肤有液体外渗迹象或稍有肿胀立即停止输液。3.正确拔针方法:拔针时针头应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退出静脉,以减轻针刃对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快速拔针瞬间,迅速用干棉签/输液敷贴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5~10min,即同时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直至不出血为止。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延长按压时间,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4.提高防范意识:用药前充分考虑药物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特别是抗肿瘤药物、高渗性溶液、阳离子溶液(氯化钙、氯化钾、葡萄糖酸钙多见)、血管活性药、抗生素类药、止血药(垂体后叶素多见)、碱性溶液及其他如造影剂等高危药物外渗后,若不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会发生组织坏死甚至致残,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临床护理人员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输液期间下意识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