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吉水10月30日消息(记者王一凡通讯员郭建华)默默无闻,选择中小学地带偏僻之处建厂;方便就业,常年为陪读家长提供90余个就业岗位;助力扶贫,在家门口成立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增加额外收入。他就是吉水县阜田镇荣鑫制衣箱包厂创办人唐建文。
返乡创业10年来,唐建文任劳任怨,做大做强扶贫工作,被人们称为扶贫路上的“孺子牛”。在金柚飘香的深秋里,笔者慕名来到阜田镇,一睹扶贫“孺子牛”风采,中等的个子里充满着旺盛的精力,朴素的穿着里展现出干炼者形象。在不连贯的交流中,一个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形象清晰起来,一个从渴望温饱到心怀民生经历生动起来。
贫困是孩童时记忆
“穷且饿,不要说零食,就是伙食都成问题,贫困是儿童时期深刻的记忆。”对儿时的回忆,这位年出生于阜田镇*金湖村委下石兰村的唐建文,眼睛湿润了,因为家里贫穷,初中未读完便辍学来到福建打工。
唐建文家致贫原因,至今说起来,仍是一部离奇传说。在他12岁左右,父亲外出打工,此去一别,从此就是漫长的杳无音讯,去路不明,下落不明,生死不明。家庭顶梁柱一去无返,母亲常以泪洗脸,整天叹息不已,让本不宽裕的家道一落千丈。印在记忆中是贫穷,生活就逼着他去打工,去寻找生计,13岁那年,只上了一年中学的唐建文,便十分不舍地离开学校,与母亲一起跟随亲戚姨夫外出福建打工,在一家制衣厂当学徒,过上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
没有快乐童年的唐建文,却以宽容之心对待生活。在一个偶然机缘中得知父亲下落时,已是“失踪”十二年之后的事了,此时唐建文已成家立业,他不计前嫌,仍然按照信息来源,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多次碰壁后,终于找到父亲,并将父亲接回家侍养。
奋斗是青年期底色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没有了依靠,只有靠自己努力奋斗了。”对于青少年时期的一路跌跌撞撞,年少懂事的唐建文用努力奋斗作人生底色,用辛勤的双手与勤快的双脚,为打工生活增加更多的色彩。
贫困既给人压力更给人以动力。13岁漂泊在外的打工生活,给了小建文更多的生活空间,更给了锻炼的机遇,在多人的工厂里,唐建文凭借虚心好学、明礼懂事、勤快劳作、友善待人、乐于跑腿等良好的品格,得到工厂里上上下下人的喜欢,再加针织技术活儿学得仔细,领悟更深,技术先人一着,不仅赢得了工厂老板的喜欢,更是赢得员工们特别的关爱。有了技术作支撑,有了人缘作基础,加上良好的品格,仅用三年时间,唐建文用奋斗赢得了人生的第一个成功,他很快地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工厂管理员,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厂的中坚力量。
走上管理层的唐建文没有被成绩冲昏头脑,而是用加倍的努力回报老板的关爱,用努力奋斗回应他人的期待,认真学技术,认真学管理。职级的提高,更给了他接触外面大世界的机会,为他打开了人生另一扇窗。
扶贫是永远的情怀
“圩镇上工厂非常少,陪读妇女大多无事可做,而这些家庭也不富裕,便决计回乡创业,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家乡扶贫作点力所能及贡献。”也许是对贫困感同身受,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唐建文回乡创业梦想产生了。
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也为在镇上陪读的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这是唐建文返乡创业初心,让陪读家长既可照顾好小孩,又能得到一份工资,还能为贫困户提就业岗位,这是很好的扶贫。年,唐建文在阜田中学和阜田中心小学的学区范围内,盘活一废弃的房产,创建阜田镇荣鑫制衣箱包厂,年成立扶贫车间,工厂主要生产环保购物袋,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国家,仅德国就有近家超市用使用他的产品。疫情防控期间,也沒有让一个员工失业,给每位员工送机器上门到家,让员工在自己家里就业,保障她们的收入。目前,职工平均工资达元以上,有的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当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贫困户有天然情感的唐建文,每逢节日都会走访全村18户贫困户,并分别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对工厂里贫困职工另发元福利和节日用品。村里新建村部大楼,他也主动捐助了元。
“疫情期间,日产环保袋达3万只,订单不减反增,同比增加万只。”面对利好的国际市场和国家*策好,唐建文对未来信心满满,在*府的支持下,当致力于做好工厂管理,让扶贫车间在乡村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