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王家坝蒙洼蓄洪区,风光旖旎如画。位于王家坝镇保庄圩内的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内一片繁忙,刚刚经历过农忙的村民聚在工厂里,正忙着生产一款销往俄罗斯的订单。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十元”,白色墙面上红色标语格外显眼。红亮箱包是当地扶贫济困、助力乡村振兴的明星企业,在这里工作的多是附近村民,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活跃内循环,形成了处处是产业的良好格局,在产业兴旺的奔富路上,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员工正忙碌着。
小微企业“包”罗万象
“在这上班一个月工资元,加上国家对贫困户补助,一个月收入将近元。”工人李娜说,她家因病致贫,年已脱贫。李娜介绍,扶贫车间离家近,在这里上班可以照顾家庭,而且工作稳定。
红亮箱包成立于年5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箱包生产企业,主要从事书包、提包、背包、拉杆箱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代加工。如今,该企业每年可生产各类箱包-万只,年产值达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已成为阜南县当地的代表性民营企业。
产业兴旺一方面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红亮箱包也不忘回馈乡里。公司与三个村合作建起扶贫车间,主要服务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每年可向王家坝村、郎湾村、和谐村分红9万多元。公司现有的名员工中,有62人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红亮箱包扶贫车间。
安徽小微企业已超百万家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年基本单位年报显示全省小微企业已达97万余家,截至年10月20日,正常运营的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万余家。
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占据了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小微企业既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又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了村级集体收入,还培养了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然而,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村民的心被“撩”动起来,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停滞或搁浅。
红亮箱包就曾一度因为资金的问题,陷入升级的困境。红亮箱包成立初期,厂里只有几十台简单缝纫机,只能承接零散的小订单。年12月,红亮箱包进入发展转型期,但受制于融资渠道,大型设备购买资金紧缺,公司陷入瓶颈。“我们这种小微企业规模不大,一时无法拿出那么多资金购买大型设备,想想公司发展了这么多年,一直无法做大规模,当时确实有些不甘。”王恒亮回忆说。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星满天科技有限公司当年也差点夭折,董事长孙久香在外闯荡多年,年底回到家乡创业,公司完成了前期准备,亟待设备进厂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一切陷入停滞。“年1月,公司计划采购9台新注塑机,总价万元。合同已经签订,可疫情阻碍了办理融资相关手续的进程。”孙久香回忆说,工厂无法开工,他当时很焦虑。
作为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支撑起各类完整的产业生态,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缺资金是其在“求生存”、“谋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把市场的血液输送到终端的“毛细血管”里?如何把珍贵的资金送到急需的小微企业手中?这些问题引起了金融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