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骨木镶嵌·紫檀嵌黄杨——陈明伟艺术特展”在上海中心的宝库匠心馆·多功能厅展出。
现场,除展出陈明伟的骨木镶嵌经典之作,还展出由其开发创新并受到广泛欢迎的骨木镶嵌箱包类作品。
有别于传统的骨木镶嵌家具、屏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还带来了数件用非遗技艺制作的时髦箱包。
骨木镶嵌的前世今生
陈明伟
盛世流光
说起骨木镶嵌,年轻人可能很陌生。骨木镶嵌是一种非常古老、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那时候,已经有利用兽骨来镶嵌装饰器物的技艺了。
现在所说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是狭义上的概念。它以牛骨、象牙、黄杨木等材料为镶件,在木器之上拼嵌图案或文字的艺术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
当时的骨木镶嵌工艺与木雕关系特别紧密,难分出个性特色。到了乾隆年间,宁波工匠将铜丝锯用于木器加工中来,骨木镶嵌技艺才有了长足发展。
道光年间,宁波骨木镶嵌行业达到高峰,出现了大中型专业作坊,专业从事的匠师达到余人。
当时,宁波及其周边城乡对骨木镶嵌家具和工艺品的使用十分普遍,凡婚嫁喜事,皆以骨木镶嵌体现身份排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骨木镶嵌家具来装点生活,富贵人家更以骨木镶嵌精品争奇斗艳,并以此炫耀。
可以说,乾隆至道光年间,宁波骨木镶嵌艺术取得的成就最高,以其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巧夺天工的装饰技艺名噪海内外。
清咸丰年间,外国舶来品大量进入,宁波骨木镶嵌业遭受重创,每况愈下。到了民国时期,骨嵌技艺更是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
抗战爆发后,宁波市的骨木镶嵌行业几乎全部濒临停产,一些名匠无奈转行。根据《郸县县志》记载:“宁波中式木器店门口,几乎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陈明伟
花开富贵
新中国成立后,骨木镶嵌获得了新生。年宁波成立工艺美术厂,以杨阿玉、臧成芳、金小甫为代表的老艺人们着手恢复宁波骨木镶嵌工艺,并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制作的产品逐渐重新为人们所喜爱。
但到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宣告歇业,从事骨木镶嵌的匠师或退休,或转行,骨木镶嵌艺人散落到民间,从事骨嵌工艺人员寥寥无几,骨木镶嵌行业再一次濒临消亡。
年,宝库匠心馆入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创建宁波市第一家对外免费开放的民间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开始致力于骨木镶嵌的传承保护和项目申遗,骨木镶嵌才重新引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