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23年民航市场前景航司能否转亏为盈春
TUhjnbcbe - 2025/5/11 17:20:00

作者:拉上窗帘

有些朋友问年我国民航市场的前景怎样,航空公司能不能赚钱,机票价格会不会走低等等。

以及现在全球许多国家又对我国采取限制措施,是不是会影响国际航线?

我国现在遭受奥密克戎阵痛,由于消息不透明,被国外限制可以理解。

这种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交流,影响外贸与投资。

但作者认为它对国际航线的影响并不大,主要是国际航线完全恢复需要时间,至少也得半年。

而按照目前的感染速度,三个月之后应该就能恢复正常了。

图:国际航线本来也需要时间才能恢复摄:拉上窗帘

一些渴望国内游客的国家,例如泰国和日本,等它们搞清楚我国疫情的真正情况后,会认识到这与三年前的武汉不同,并非“再来一轮”。

因此只要有国家带头,限制就会连锁解除。

而且国际航线在我国本土航司中的占比较小,不是重点,对整个民航市场的影响有限。

但无论是国际航线还是国内航线,要想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是非常困难的。

理解这个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图:很难回到疫情前摄:拉上窗帘

一、经历三年萧条后,许多人变穷了,失去了频繁航空旅行的经济基础。

民航归根是经济。

我国民航市场的客人中有大量的小业主,自由职业者和中产阶级。

三年封控管理之下,很多人失业,很多人人苦苦支撑,因此要他们再像年那样潇洒地旅行,比较困难。

比如作者就有不少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失业,无法“说走就走”了。

二、商务客流因“线上会议”损失巨大。

疫情三年许多公司被迫“线上开会”,投资了大型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等。

一些小公司渐渐熟悉了腾讯会议这样的线上工具,一些大公司也习惯了网络会议。

线上会议带来的方便高效与低成本是无可比拟的。

从前许多的商务差旅,因此将自然而然地减少。

图:商务客人将大幅减少摄:拉上窗帘

三、疫情和封控带给人们的心理影响。

三年之后回头看,我国采取的措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特别是无预警的“隔离封控”,让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心理创伤会降低人们的出行愿望,有些人担心在外生病,担心疫情反复,不愿再出门或长途旅行,也会导致很多客流损失。

四、疫情前我国民航的发展是畸形的。

疫情前高速发展其实是畸形的,特别是海航集团。

我国年曾引进飞机架,但现在大家才明白那里面有很大的泡沫。

而且从盈利数据看,年南航国航的利润已开始下滑,山东航空在年上半年是亏损的,都已经显出隐忧。

畸形发展的特征之一是“杀价”。

年北美航线上出现了元的低价(往返),坚挺了多年的日本航线也纷纷打折,都说明当时客流已到阶段性极限,不够用了。

图:“赔本赚吆喝”的北美航线消失了摄:拉上窗帘

所以作者认为,年中国民航能恢复到年的八成左右,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可能会有报复性出游,可能会有出国热,但与每年一千万人去日本和泰国相比,那个成绩是很难再现的。

机票价格方面,“随心飞”应该不会再有了,但市场竞争将一如既往的激烈。

当客流增长的时候,机票价格会走高;当客流不足的时候,杀价就会导致价格一路走低。

在我国这极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些公司倒闭。

换句话说年很可能还会有极低价的机票,可能会在年底的淡季出现,但一些航空公司可能等不到那一天。

图:压力山大摄:拉上窗帘

我国民航的效率非常低。

国际平均的低价格水平,在我国是会赔钱的。

比如两小时航线亚航卖元可以盈利,但沪蓉航线卖元的话,春秋航空也不见得能挣到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下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拉总的文章总是批评与调侃,很少提建议。

今天也简单提三条建议给中国民航,希望这帮人能干点实事,增加客流,提高效率。

图:“九元自营大巴”当年助亚航成功摄:拉上窗帘

一、降低机场交通成本,扩展机场使用时空。

我国机场通常太远太大,交通成本太高,最近修的几座大型机场尤其如此。

这不仅吓跑了客人,还使机场的实际使用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半。

以北京新机场为例,六点钟起床只能赶上十点钟航班,九点半落地很可能错过地铁,早晚班很难拉到客人。

因此机场应该多种经营,或者开放经营权,或者自己把它做好。

搞一些经济实惠的夜班大巴,搞一些简易休息室过夜,甚至适当收取费用也可以,不要笨蛋到只会摆板凳。

图:附加收费害苦了中国民航摄:拉上窗帘

二、建设费和燃油费摊入机票,促进转机客流。

成熟的民航市场超过半数都是转机客人。

但我国将燃油附加费单列,以及强制征收机场建设费的做法,大大损害了转机客流。

这种管理方式,使多数坐飞机都成了“一锤子买卖”。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源上认清民航乘客已经并不全是“有钱人”,不应该再抱有“宰客”的心理了,否则民航永远也发展不好。

图:全都提前到达,有意思么?摄:拉上窗帘

三、做点实事,提高效率。

谁都知道企业的“效率是生命”,但民航十几年来不仅效率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喜欢做表面文章。

以“计划用时”为例,现在为了不延误,都把计划用时搞到富裕的不得了,弄得航班经常提前半小时到达。

日本的客机可以只提前10分钟登机,我们的得50分钟。

所以应该做些实事,比如切实推广后排先登机,严格“过时不候”,限制大箱包进舱等,缩短地面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铁竞争之下,保住一些客流。

民航是服务业,只要从“客户满意”的角度出发做管理,而不是“拉牲口”式地搞运输,那么民航还是有一点点改善希望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民航市场前景航司能否转亏为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