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没有电商登榜,各大平台算是松了一口气,此前还有传闻拼多多可能会上榜。虽然电商没有直接中枪,但涉事的山寨承德杏仁露露,还有食物相克相关的书籍被淘宝、京东立即下架处理。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
3月9日,亚马逊在美国联手箱包设计公司VeraBradley和手机壳制造商OtterBox对售假卖家发起了3起诉讼(另有媒体报道为4起,3起涉及VeraBradley,另1起和OtterBox相关)。
在一起诉讼中,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卖家LindaKurth被指控在亚马逊平台销售伪造的VeraBradley产品,而她的货源则进口自中国。也就是说,虽然目前还不确定是否有来自中国的跨境商家被直接起诉,但至少中国造假企业向美国小B商家出口假货已是明确的事情。
而在更早前,亚马逊大规模封杀了大批中国卖家,主要原因是他们刷单、刷好评等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
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起源于中小卖家在eBay上向海外消费者出售低廉的中国商品。而现在,亚马逊则成了最受中国卖家青睐的平台。他们于年推出的“全球开店“业务,吸引大批卖家入驻。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方卖家数量已经达到了万,贡献了亚马逊平台上一半左右的销售额。中国卖家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根据去年亚马逊欧洲站的统计,中国卖家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5%。
大量卖家的涌入也导致了商品愈加同质化,最终形成价格战。最近的两则负面新闻本质和跨境出口电商的营销(刷单)以及供应链(假货)相关。
刷单不应是唯一营销手段
为了优化用户体验,亚马逊的店铺推荐系统以用户评分的权重最高。在这样一个机制下,不少中国卖家开始刷单,当然这在国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的刷单应该始于年。初期主要是通过GiftCard刷单,即把GiftCard送给买家的方式进行刷单,这种刷单的成本很低。也有用真实银行卡的,这就需要通过虚开买家账户,然后用VPS主机分开批量刷、代发空包。
亚马逊现在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反刷单,比如IP、销量、评论、页面停留时长、地址、账号注册时间等角度进行检测。一般来说,如果一定要刷单的话,比例最好控制在20%以内,比如单中,尽可能确保80单以上都是自然交易,刷出来的单不到20笔。评论率也最好控制在一半以内。
这次被封的卖家显然是玩地太过火了。据悉,事情的起因是多位美国当地的消费者在没有任何购买的情况下,收到了来自亚马逊平台的商品(卖家伪造订单)。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在美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随着媒体曝光,亚马逊迫于舆论压力,封杀了大量有刷单嫌疑的账户。
其实针对海外业务的营销手段很多,刷单并非唯一选项。大卖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流量,包括搜索引擎、平台营销、邮件、社交媒体、广告等。相比之下,小卖家确实更加容易陷入价格战,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做营销的空间。四季度是零售业旺季,从感恩节、黑五直到圣诞节和元旦,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促销季。玩法也很多,比如利用节前先涨价,然后再降价的方式进行造势,可以获取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