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踝管综合征的针刀治疗
TUhjnbcbe - 2020/10/13 3:25:00
点击标题下「蓝色
  (1)踝管管腔缩小


  ①外伤:胫骨远端骨折、踝关节扭伤或挤压伤之关节固定术后、跟骨骨折、创伤后水肿和后期纤维化造成腔后神经在踝管内粘连。


  ②腔后静脉淤血、栓塞性静脉炎。


  ③足外翻畸形,产生屈肌支持带及外展拇短肌的纤维起点张力增加。


  (2)踝管内组织过多


  ①胫后肌、屈拇肌或屈趾肌腱的腱鞘炎、滑膜增生或腱鞘囊肿。


  ②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水肿和炎症。


  ③先天性解剖异常,如增生或肥大的副外展拇肌。


  ④体重增加(脂肪过多积累)。


  ⑤腔后静脉瘤。


  ⑥腔后神经及其分支的神经鞘瘤。


  ⑦某些药物引起的踝管内组织增生。

(3)外展拇肌筋膜纤维弓在跖内侧神经或跖外侧神经进入处产生压迫,尤其是在足外翻时更明显。由于胫后神经血管束在踝管中被纵向纤维间隔包绕并和肌腱间隔分开,相对地很少受到踝关节活动的牵拉,但躁管又是一个缺乏弹性的骨纤维管,因此腔后神经及其分支在踝管内可因多种原因受到压迫:首先造成局部缺血,胫后神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其神经纤维对缺血十分敏感;其次踝管内、外各种原因引起胫后神经运动、感觉和营养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即胫后神经受压后踝管内压力急剧上升,导致腔后神经外膜上的小动脉或小静脉的血流减少,神经缺氧,进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蛋白漏出,产生水肿,又转而增加踝管内的压力,进一步压迫神经外膜的血管。因而病变早期,受压神经的近端肿胀,而远端则苍白,触及较硬。由于神经的连续性保持完整,神经节段在显微镜下呈现水肿,细胞增殖及纤维化,轴束元改变,如及时给予减压,则神经受损可治愈。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男性,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及经常运动的青壮年人,女性肥胖者亦多发,单侧者多于双侧。

患者往往主诉患足的阳面烧灼或针刺感。活动后加重,但休息时亦可有疼痛,甚至从睡眠中痛醒,起立或步行则可加剧症状.疼痛偶尔可向小腿内侧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足底感觉减退或消失,其范同在阳内侧神经为内侧三个半趾,阳外侧神经为外侧一个半趾。跟内侧支则为足跟内侧的两点辨别能力明显降低。

诊断依据

(1)有踝急慢性损伤史。老年人多发,该病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风湿脚痹或末梢神经炎。

(2)足底或足跟有间歇性刺痛、灼痛或麻木,长久站立或步行可加剧疼痛,夜间加重。痛麻区域局限于跟骨内侧和足底。

(3)内踝后下可有压痛和踝部Tinel征(叩击内踝后方,足部针刺感可加剧)。

(4)作足部极度背伸时,症状加剧。与一般跖痛症、末梢血管病或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的方法是在踝管部位压迫胫后神经时症状加剧。

踝管综合征的针刀治疗

体位: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患肢在下,将患足内踝朝上,沙袋垫平稳。

常规消*后,在内踝后下缘与足跟骨最后缘划一直线,内踝前缘与跟骨底内侧最前缘划一直线,此两条直线的中间即为分裂韧带体表投影。在此两条直线上分裂韧带附着点的两侧,分别取4个进针点,分别为:A、内踝下前缘点;B、内踝下后缘点;C、跟骨底前缘点;D、跟骨底后缘点。并分别部分切断支持带,在在支持带两端沿韧带内缘用通透剥离法,然后将足用力背屈几次。各点治疗针法相同,将A点治疗具体叙述如下:刀口线与内踝下缘点胫后血管、神经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进针口,刺入皮下透过分裂韧带达骨面。提起针刀至皮下,反复切开三角韧带3~5次。然后调转90°,向外倾斜将针刀沿韧带内侧面向韧带中心刺入约1CM,进行通透剥离,有松动感出针。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山西省针刀医学培训班

学习时间:年8.15-8.22

报到地点:太原针刀培训中心

联系方式:王沭林(

1
查看完整版本: 踝管综合征的针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