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上面的案例,让我们一起抽丝剥茧,再来念念“药物外渗”这本经,期望与大家共勉,慎对外渗!
一-药物外渗概念-输液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或刺激性药物进入静脉腔外的周围组织,引起以局部组织肿胀为主的症状,部分情况下出现红、肿、热、痛皮肤血管坏死等并发症。二-药物外渗分级-三-药物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pH值)、渗透压、浓度以及对细胞代谢的影响。(1)pH值:生理情况下,人体血浆pH值为6.35-7.45,过酸或过碱均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pH对血管刺激的影响:当pH4.1静脉内膜组织改变;当pH6-8内膜刺激小;当pH8内膜粗糙,血栓可能形成。临床上常用药物的pH值见表1:表1
上面案例中使用的是碳酸氢钠,属于碱性药物,因此药物的酸碱度因素可以算上一票。(2)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正常范围mosm/l-mosm/l;高渗溶液mosm/l,外渗可导致血管内膜脱水,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渗透压值见表2表2碳酸氢钠的渗透压高于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渗透压,药物渗透压因素再次算上1票。2.患者因素(1)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较细不易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以固定易发生外渗(2)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起始局部药物浓度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3)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4)癌症患者反复化疗,血管脆性增加(5)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外周血管壁病变严重该案例中患者年龄88岁,血管条件差,患者因素%要算一票。3.护士因素(1)静脉穿刺时血管(粗、直、部位易固定)选择不当(2)静脉穿刺技术差,进针未回血、针头脱出血管、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当(3)技术不够硬,专业知识缺乏,不了解药物特性和使用方法(4)查看患者不到位,发现药物外渗不及时(5)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大家看明白了吗?是不是护士因素也能沾上边呢?上面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教训:面对条条都中招的高危患者,仍然选择了不适当的穿刺部位,是否我们应该更加慎重,在耐心向家属宣教方面下点功夫呢?接下来继续念念如何预防之经吧!四-外渗的预防-1.充分评估患者①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条件、皮肤条件、既往静脉穿刺史及外周静脉的保护②选择非惯用手臂,要避免手腕内侧面、屈曲位和触诊时有疼痛、受伤的部位③避免选择之前渗出/外渗的部位以及进行过手术的部位④避免穿刺做过腋窝淋巴结切除、淋巴水肿或动静脉瘘/人工血管一侧的上肢静脉、在放射治疗后或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患侧静脉⑤成人避免下肢穿刺,会导致组织损伤和血栓性静脉炎,除有上腔静脉综合征外⑥避免多次重复使用同一静脉⑦静脉导管直径≦血管内径的2/32.特殊药物特殊对待①血管收缩药:如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用留置针建立2条通道,每隔2h-3h交替使用②化疗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确认在血管内无外渗表现再接药物,并妥善固定③阳离子溶液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严格控制滴速,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④高渗溶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先局部热敷,可使血管扩张、循环加速,避免了加压输液对血管壁的压力3.正确选择穿刺工具①对于常规治疗,一般使用静脉留置针②化疗、营养药物、血管条件差者宜选用中心静脉管道③外周静脉尽量不输化疗药,杜绝钢针④在满足治疗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材质柔软的导管4.正确选择部位,加强巡视①输注高危药物尽量选择前臂及粗大的静脉穿刺,避免使用腕部掌侧、手足背等处,这些部位有细小的肌腱韧带,一旦外渗造成损伤将难以处理②按时巡视检查,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观察输液部位血管走向有无发红、条索状物;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对意识障碍患者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