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在偏侧头部。该病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对社会经济及个人造成重大负担。在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中,偏头痛在50岁以下人群中失能原因排第三。作为一种复杂性和多变性疾病,目前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均为对症治疗,而且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有效。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存在一定联系,偏头痛在PFO患者中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但尚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或共病关系。PFO是成人心房内血液由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shunt,RSL)最常见的原因,它可以使全身静脉代谢产物绕过肺循环直接进入脑动脉,这有可能成为易感个体偏头痛的触发因素。目前研究PFO与偏头痛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偏头痛研究领域的热点,这对探索偏头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FO和偏头痛的联系机制以及PFO封堵术对偏头痛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偏头痛1.1偏头痛的现状及分类迄今,偏头痛仍是一种难以完全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为10%-13%。目前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将偏头痛分为六大类,包括有先兆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以及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是具有特征性头痛特点和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的临床综合征;有先兆偏头痛主要以头痛发生前出现短暂并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如视物出现闪光,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无力等)。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为偏头痛的两大主要类型,慢性偏头痛多由此两者发展而来,表现为每月头痛天数超过15d,持续3个月以上,且每个月至少8d有偏头痛的典型特征。偏头痛发作时可出现脑梗死、癫痫等并发症。偏头痛患儿则可能出现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各类偏头痛发作时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生活和心理负担。
1.2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已提出的主要学说包括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血管源学说、神经学说。目前较为公认和完善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学说是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和CSD。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阐述了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中神经、血管、神经递质三者间的相互联系,其核心内容为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及痛觉敏化,较好地解释了偏头痛临床症状发生机制。CSD目前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主要阐述了大脑皮层一种短暂性的由兴奋到抑制的缓慢而持续的扩散现象。不过,对于CSD如何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引发偏头痛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2PFO2.1PFO的形成与分类近年来发现,PFO患者发生偏头痛、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减压病等风险较健康人成倍数增高,因此PFO引起了研究者日益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