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上方艾满人间,订阅
每天获取新鲜的养生资讯
-------咨询-------
脉痹,现代医学称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多由肝肾不足,心血亏损,或感受寒湿之邪,或情志郁结,烟酒过度,或外受创伤刺激,以致经络失和,气血瘀滞,湿热火*蕴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中、小动脉的慢性闭塞性疾患。其发病原因多与嗜烟或肢体受寒、潮湿、外伤等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血管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的动、静脉炎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周期性加剧的中小动脉闭塞性疾病。本病临床所见下肢较上肢为多,多发于男性青壮年。年龄在25~45岁之间。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及伴行静脉和浅静脉血管壁全层,呈阶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并周期性发作,最后肢端发生溃疡、坏疽。常给患者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且致残率较高,临床上较为难治。
中医研究院艾灸师表示,本病都由内外两种原因所致。从内因方面来讲,由于七情内伤,肝血不足,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正气虚衰,不能抗御外邪所致。从外因方面讲,主要是由于感受寒湿之邪。寒湿外邪,最易阻于四肢之末等阳气不易到达之处,凝聚不化,瘀阻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由于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乏力或感受寒湿,血行痹阻,故发病初期,可见指(趾)发冷、发麻、或疼痛等症。若气血郁结,或寒邪留着,经久均会化热,故后期多见患肢皮色紫红,灼热疼痛等现象,终至热盛肉腐,形成溃疡坏疽,久延不愈,耗伤气血,可导致气血两虚等变端。
现代医学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一般认为发病与长期吸烟和受寒受湿有关。初期病变为血管内膜增厚,渐见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在患病血管逐渐闭塞的过程中,同时有代偿性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程度地维持着肢体的血液运行,症状虽可暂时缓解,但总的倾向是进行的。
1.寒湿阻络型
(1)症状表现:患肢冰冷,肤色苍白或紫红、麻木疼痛,喜暖怕冷,遇冷加剧,遇热则缓,步行不利,多走则疼甚,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可见间歇跛行。
(2)灸疗原则:温散寒湿,通络活血。以取手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手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下肢取足三里、阴陵泉、解溪、行间穴;上肢取曲池、外关、中渚、合谷穴。
(4)随症加穴:①肢冷如冰者,加患门、涌泉;②患肢肿胀、麻木者,加足临泣、八风。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豆大,每日灸1~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艾条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3次,10次为1疗程,每1疗程间隔3天。
③艾条温和灸:选用穴位、灸治时间及疗程同上法。
④艾火针衬垫灸:每次选2~6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治1~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此法适用于早期病人。
⑤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0~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6)方义说明:寒湿阻络型多由于体质素虚,寒湿凝于经络,导致气血痹阻而成。故重点取治于阳明经穴,因其为多气多血之经,能通调气血,灸之可扶助阳气,以温散寒邪。阴陵泉以健脾助运而祛湿;足三里、行间、解溪以宣通下肢经气;外关、中渚、合谷、曲池以宣通上肢经气。配患门、涌泉灸之,以温补心肾,而起强心通脉之功;配足临泣、八风灸之,以搜风宣痹,从而起到祛湿消肿的功效。
2.血脉瘀阻型
(1)症状表现:患趾(指)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时则苍白,小腿可见游走性红斑、结节、患趾(指)酸胀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睡,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小腿皮肤干燥,汗毛稀少或脱落,面色无华。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甚则肌肉萎缩,趾(指)爪甲变厚,趺阳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2)灸疗原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以取足太阳、足少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3)灸疗处方:委中、昆仑、解溪、陷谷、太溪、八风。
(4)随症加穴:①患肢肤色紫红或有瘀斑者,加血海、三阴交;②趺阳动脉搏动消失者,加太渊、内关、足三里、太冲。
(5)灸法操作:
①硫磺隔姜灸:取艾绒g,放入砂锅内,加水煮沸后过滤。将澄清药汁倒入紫铜锅内(约半锅),加硫磺粉适量,搅拌成糊状,再加高热,渐渐熬成油汁状,注意搅拌,务必使各处温度均衡,如普遍出现*澄色时,立即将药锅拿开(否则硫磺要燃烧而失效),将药倒入瓷盘内,任其冷却。施灸前将药块剪成绿豆大的细粒备用。施灸时,取生姜薄片一块,放于需灸治的穴位上,再取硫磺灸料1粒放于姜片中央,点燃灸之。如患者感觉灼热时,即可用物将其熄灭。每次施灸1~3壮,多选用病变局部压痛点。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0~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6)方义说明:对于血脉瘀阻型,治疗时常采取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疗法。故取委中、昆仑灸之,以活血散瘀;解溪、陷谷、太溪以宣通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栓塞,发挥其行气化瘀之作用。八风(八邪)灸之,以起镇痛之效。配血海、三阴交以活血散瘀,配太渊、内关、足三里、太冲以宣肺通脉,行气通络。共同作用,而疼痛自消。
3.热*伤阴型
(1)症状表现:此型有轻重之分。轻者患侧小腿及足部有反复发作的游走性红斑或静脉炎,局部疼痛剧烈,可出现轻度坏死或溃疡;重者患肢多呈干性坏死、干枯焦黑,溃破腐烂,脓水稀薄,疼痛剧烈,夜间尤甚,屈膝抱足,彻夜不眠,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或*腻,脉弦或细数。
(2)灸疗原则:清热解*,活血和营。以取足太阴、足太阳、足少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昆仑、申脉、陷谷、照海、涌泉穴
(4)随症加穴:①趾指痛甚者,加八风、八邪、气端;②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合谷。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病情较重者可施灸10~20壮,艾炷如*豆或麦粒大,如蒜片干枯,可更换新鲜蒜片继续灸治。多选用病变局部输穴。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主配穴6~8个,各灸3~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灼热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
(6)方义说明:本型属热*之证,治以清热解*,活血和营。故取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以活血和营,取涌泉不但清内蕴之热*,而且可壮水以制阳。取申脉、照海、昆仑、陷谷诸穴者,旨在疏通经络,舒畅血行,发热者配大椎,曲池、合谷诸穴者,以清热、镇痛而抗炎。趾指痛甚者配八风、八邪者,以搜风、通络而止痛。
4.气血两虚型
(1)症状表现:本证多见于后期,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萎*消瘦,倦怠乏力,自汗短气,心悸不宁,纳食不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灸疗原则:补益气血,和营活络。以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关元、气海。
(4)随症加穴:①纳食不多者,加中脘;②心悸不宁者,加神门、内关。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蒜灸:同“血脉瘀阻型”艾炷隔蒜灸法操作。
②艾条温和灸:同“热*伤阴型”艾条温和灸法操作。
(6)方义说明:气血两虚型的症状,由于久病气血耗伤,以致全身衰弱,故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脾经之交会穴三阴交,以调治脾胃,资生气血水化之源:而共奏益气养血之功,取血之会穴膈俞,藏血之脏的背俞肝俞,以培补营血,取关元、气海以补养真元之气,其血虚而心失所养,心悸不宁者,取神门、内关以安之,纳食不多者,加中脘以健胃。其有溃疡者应作外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