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知识干货中医执业助理中医外科
TUhjnbcbe - 2021/1/13 6:44:00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第十一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皮肤病—发于人体皮肤黏膜及附属器的疾病

第一节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⑴自觉症状:最常见瘙痒,其次是疼痛,灼热、麻木、蚁行感

(2)他觉症状:


  原发性皮损:


  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


  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①清:湿。浊:湿*。②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血疱:血热)


  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继发性皮损:


  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余热不清。慢性病:血虚生燥。脂性:湿盛;干性:血燥。)


  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


  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结成血痂,皮肤瘙痒,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


  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加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萎缩:为皮肤的结构成分减少、变薄所致。

第二节外用药

1、外用药的剂型:


  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


  粉剂:散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类皮肤病。


  洗剂:混悬剂、悬垂剂,具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之功。适应症同粉剂。


  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等。


  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收敛、止痒生肌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


  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

2、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总则:根据病因与皮损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①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如疥疮选用硫磺软膏,湿疮选用青黛膏。

②根据病变不同阶段、不同皮疹选用不同剂型。


  慢性期:苔癣样变软膏。

③控制感染:注意合并感染时先行控制感染。

④用药性质宜先温和后强烈:面部、外阴、女性、儿童应慎用刺激强烈的药物

⑤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期、敏感者:低浓度。慢性期、顽固者:高浓度。

⑥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⑦换药时注意正确清洁皮损。外用软膏注意第二次涂药时要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轻轻楷去上次用的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皮肤损害

选用剂型

皮肤损害

选用剂型

洗剂、软膏

油剂、软膏

丘疹

洗剂

抓痕

洗剂

水疱

粉剂、洗剂

鳞屑

油剂、软膏

脓疱

粉剂、洗剂

糜烂

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油剂(用于渗液少)

结节

软膏

皲裂

软膏

风团

洗剂

苔藓样变

软膏

第三节热疮

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

热疮的诊断—前驱症状(红斑灼热而痒)。

针头大小的水泡,内含透明浆液,皲裂后露出烂面,干燥结痂干而愈;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热疮与蛇串疮的鉴别: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宜复发。


  蛇串疮:皮损为多个成群的水疱,多沿神经走向排列成带状,疱群间有正常皮肤间隔;刺痛明显;愈后多不再发。

第四节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疹,累累如窜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核肿大。多发于胸胁部,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3-4周。


  辨证论治:


  肝经郁热证治法:清泄火,解*肝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解*止痛,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洗剂、解*洗剂、颠倒散。水疱破后:青黛膏、*连膏、四*膏

第五节疣


  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中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

 第六节风热疮


  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亦称风痒。


  其特点是初发多在躯于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第七节*水疮


  是一种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的传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豆、豌豆大小,约经1~2天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他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自觉瘙痒,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第八节癣


  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发于阴股间的阴癣等。癣都具有传染性,其中白秃疮、肥疮、脚湿气传染性最强,是重点防治的皮肤病。


  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水疱型,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红丝疔或足丫化脓。


  鹅掌风、湿脚气外治方法基本相同。

(1)水疱型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搽;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浸剂(藿香30g,*精、大*、皂矾各12g,醋1kg)浸泡。

(2)糜烂型可选1∶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或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膏外搽。

(3)脱屑型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浸泡剂浸泡。如角化增厚较剧,可选以10%水杨酸软膏厚涂,外用油纸包扎,每晚1次,使其角质剥脱,然后再用抗真菌药物,也可用市售治癣中成药或西药克霉唑霜等外搽。


  紫白癜风 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俗称汗斑。


  用密陀僧散外用干扑,或用2号癣药水,或10%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3次。治愈后,要继续用药l~2周,以防复发。

第九节虫咬皮炎


  是被虫类叮咬,或接触其*液或虫体的*毛而引起的—种皮炎。致病的虫类常见有臭虫、虱、蚤、蠓、刺毛虫等。其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蠓、蚤叮咬处为红点、瘀点或粟粒至*豆大的痒性风团。隐翅虫皮炎多为将虫体打破后始发病,其皮损呈线状、条索状,初起为红斑、丘疹,但很快形成脓疱性损害,较重者可有轻度全身不适;个别严重者,局部剧痛,出现明显全身中*症状。


  毛虫皮炎有毛虫接触史,除局部皮疹外,可有结膜炎、角膜炎、口唇肿胀等黏膜损害;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功能受限;用透明胶布贴取皮损处,在显微镜下可查见*毛。蜂螫伤、蜈蚣螫伤、蝎螫伤除螫伤局部红肿外,可有严重全身中*症状。


  有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用l%薄荷三*洗剂(即三*洗剂加薄荷脑lg)外搽。

第十节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俗称虫疥、癞疥、干疤疥等。皮损好发于指缝、腕面、肘窝、腋前缘、乳房下、脐窝、下腹及大腿内侧、阴部等处。


  外治


  疥疮的外治应以杀虫为主。硫磺为古今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物。临床多与水银、雄*等杀虫药配用,以油调敷,或与大枫子、蓖麻仁等富有油脂之果仁捣膏用之。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磺软膏,小儿用5%~l0%,成人用l0%~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用含水银的制剂一扫光或雄*软膏等外搽。

 搽药方法


  先用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搽药。一般先搽好发部位,再搽全身。每天早、晚各搽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席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l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愈。

第十一节湿疮


  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湿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涡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此外,根据皮损形态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如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⒈)急性湿疹:新起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病变处轻度肿胀,渗出、潮红明显,边界不清,剧痒。

⒉)亚急性湿疹:多从急性湿疹迁延而致。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亦可有少许丘疱疹或小水疱,轻度浸润、渗出。剧痒。

⒊)慢性湿疹:多从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致。皮损为局限性,肥厚浸润较著,伴有色素沉着,界限清楚。慢性过程,亦可有急性发作。剧痒。


  内治:

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饮加减

3)脾虚湿蕴症―除湿味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4)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外治:

1)急性者:10%*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洗剂.*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第十二节接触性皮炎


  是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所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


  中医称之为漆疮、膏药风、马桶癣等


  外治:1)以潮红、丘疹为主者,选用三*洗剂外搽,或青黛散冷开水调涂,或1%~2%樟脑、5%薄荷脑粉剂外涂,每天5~6次。

2)伴大量渗出、糜烂,选用绿茶、马齿苋、*柏、羊蹄草、石韦、蒲公英、桑叶等组方煎水湿敷,或用3%硼酸溶液、l0%*柏溶液湿敷。漆疮可用*箭羽、冬桑叶、杉木刨花煎水湿敷或洗涤。

3)糜烂、结痂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或2%雷锁辛硫磺糊剂等外搽。

4)皮损肥厚粗糙,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者,选用软膏或霜剂,如3%黑豆馏油、糠馏油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


  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急性湿疮;接触性皮炎


  病因:病因常不明确;有明显的病因


  部位:不固定,常对称发生;常限于接触部位


  皮疹: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边界弥漫不清;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接触史:不明确有


  主要症状:瘙痒剧烈;痒或灼热感


  转归:常有复发;去除病因则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斑贴实验:阴性;多阳性


  丹*:无瘙痒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关键—查找病因,祛除过敏物质,脱离接触环境。

 第十三节药*


  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但常见以下几类药物。

1)磺胺类 如磺胺噻唑、长效磺胺、磺胺增效剂、复方新诺明等。

2)解热镇痛类 如氨基吡啉、安乃近、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保泰松等。

3)抗生素类 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等。

4)苯巴比妥类 如苯巴比妥、甲丙氨酯(安宁)、水合氯醛等。

5)中草药类 如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大*、蟾蜍、地龙、外用含汞的丹药等。


  荨麻疹样型药疹: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或水肿性红斑,瘙痒较重,病程较长。


  猩红热型或麻疹样型药疹:皮疹表现为针头至米粒大分散或密集的红色斑疹,全身症状较轻。


  多形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好发于四肢远端。重症可有发热,肝肾可受损


  重症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治疗:(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湿*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止痒。萆薢渗湿汤加减。

2、热*入营证:清热凉血,解*护阴。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外治


  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无渗液,外搽三*洗剂。


  皮损为糜烂渗液者,可用*柏或马齿苋煎汤湿敷。


  剥脱性皮炎皮损,可用甘草油调*连膏外涂。

 第十四节瘾疹


  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风,西医称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诊断:

1)急性发病,病期不超过1个月者称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

2).皮疹骤然起退,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风团。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3)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谓腹型荨麻疹。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中医称为游风,西医称血管性水肿。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可以发生晕厥。

4)瘙痒剧烈,重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①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桂枝各半汤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炉甘石洗剂外搽。


  急性者可选用西药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发疹急骤而广泛,或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伴胃肠道症状,可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出现喉头水肿窒患严重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第十五节白疕


  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亦称疕风、松皮癣。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旧称牛皮癣,其特点是皮损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抓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病程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不易根治。

1)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多见于肘、膝关节伸侧,且多为对称性。头部亦常发生。

2.)皮疹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上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进行期可有同形反应,有时发痒。

3.)指(趾)甲板一般呈点状凹窝,重者增厚,失去光泽等。(顶针状)

4)发生在头部,其发呈束发征,但毛发正常,无脱落。


  临床分为寻常型、特殊型(包括关节炎型、红皮病型、脓疱型三种)两种

第十六节面游风


  是一种因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其特点是皮肤油腻、瘙痒、迭起白屑,脱去又生。患者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乳儿期也有发生。


  诊断


  好发部位:头、面(眉、鼻唇沟)、颈、上胸背、腋窝、腹股沟、脐窝等多油、多汗、多毛的部位,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特点:干性者:为淡红色斑片,上有白色糠秕状脱屑。


  湿性者:为*红色斑片,上有淡*色油腻性鳞屑及痂皮。严重者伴有糜烂、渗出。头皮损害可引起脱发。


  自觉症状:不同程度的瘙痒。


  鉴别:面游风,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细碎鳞屑为主,可伴有脱发。


  白疕,为银白色鳞屑,无油腻,有薄膜现象和筛状出血,头发成束状,无脱发。多冬重夏轻。


  慢性湿疮,病变境界不清,无油腻性鳞屑,皮肤粗糙增厚,易成苔藓样变。瘙痒明显。


  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拔,发根有白色菌鞘,真菌检查阳性。

第十七节瓜藤缠


  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红斑结节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好发于青年女性,侵及下肢,常绕胫而发,其结节大如梅横,色红漫肿,疼痛或压痛,常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不愈。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多发于两个小腿伸侧。


  外治:红斑较大,结节灼热疼痛者,用金*散、玉露散,以茶水调,涂敷于患处,每日2次。


  结节较大,颜色暗红者,外敷冲和膏,每日换药1次。

第十八节红蝴蝶疮


  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主要分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其特点是盘状红蝴蝶疮好发于面颊部,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多为慢性局限性。系统性红蝴蝶疮除可有皮损外,同时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病变呈进行性经过,预后较差,急性发作和重型病例可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红斑性狼疮。多见于15--40岁女性。


  狼疮细胞试验阳性,抗核抗体试验阳性,皮肤免疫荧光狼疮带试验阳性。类风湿因子及抗链球菌溶血素试验阳性。


  避免日光和紫外线照射。

SLE诊断标准:(年美国)

1、面颊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光过敏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7、肾损害8、精神神经症状9、血液学异常10、抗核抗体阳性11、免疫学异常。


  满足以上4条即可确诊。

第十九节淋病

1)概念:淋病是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中医称为“花柳*淋”。

2)特点: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也可通过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染。


  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男性淋病可合并淋病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膀胱炎。


  女性无合并症淋病,常见的有急性宫颈炎、急性尿道炎、急性前庭大腺炎。


  播散型淋病淋病患者的淋菌经血行播散而引起的全身淋菌性疾病,常出现淋菌性关节炎、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则发展为播散型淋病。


  其他部位的淋病主要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直肠炎等。


  治疗:规范、即时、足量

1.青霉素类


  普鲁卡因青霉素G万U,1次肌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5g,1次口服或肌注,并加服丙磺舒1.0g。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检测阳性者,不适宜应用青霉素治疗,可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淋必治、菌必治等治疗。

2.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氟哌酸)mg,1次口服,或mg每天2次,氧氟沙星(氟嗪酸)mg,1次口服,或每天2次,共服10天。

3.选用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强力霉素等,以上诸药应连续用药7天。

4.大观霉素(淋必治)2.0g,1次肌注,头孢三嗪(菌必治)mg,1次肌注,急性期且为初次感染者,给药1~2次即可,慢性淋病应给药7天以上,3次。


  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主要有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其潜伏期较长;尿道炎症较轻,尿道分泌物少;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有条件的可做衣原体、支原体检测。

第二十节梅*

1)概念:由梅*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属中医“霉疮”、“疳疮”、“花柳病”范畴。

2)特点:主要由不洁性交,偶可通过接吻、哺乳或接触患者污染衣物、输血等途径间接传染,亦可通过母婴传播;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晚期可造成骨骼、眼、心血管、中枢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病变。


  临床表现


  一期梅*:硬下疳(发生于不洁性交后约2-4周)常为单个,偶为多个,浅表性溃疡,边缘隆起呈软骨样硬度,不痒不痛,直径1-2cm。局部淋巴结肿大。


  二期梅*:杨梅疮(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6-8周后),流感样综合症(早期),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眼梅*、神经梅*。


  三期梅*:又称晚期梅*,主要表现为杨梅结*。结节性梅*疹、树胶肿、近关节结节、晚期骨梅*、眼梅*、心血管梅*、神经梅*。

(早期梅*未治或治疗不充分,经3-4年潜伏期,约40%的患者发展为三期梅*。


  损害数目少,分布不对称,破坏性大,愈后有萎缩性瘢痕,树胶肿或毁容性损害。


  自觉症状轻,但客观症状严重。


  损害内梅*螺旋体少,传染性弱或无。


  梅*血清阳性率低。)

RPR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是检测类脂质抗体的试验,又称筛选试验.

TPPA试验:梅*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

第二十一节尖锐湿疣


  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人类乳头瘤病*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属中医“臊疣”、“瘙瘊”范畴。有一定自限性,部分病例治愈后复发,少数有癌变可能。


  特点:主要通过性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接种或接触污秽内裤、浴巾、浴盆间接传染。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或污秽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男女均可罹患,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人群。


  诊断:

1).病史:尖锐湿疣患者不洁性交或生活接触史。潜伏期1~12个月,平均3个月

2).皮损: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

3).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液涂擦或湿敷3~10分钟,阳性者局部变白,病灶稍隆起

4).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性检查可确诊

第二十二节生殖器疱疹

1.概念:由单纯疱疹病*(HSV-II),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中医称之为“阴部热疮”。主要损害男女生殖器的皮肤黏膜处。

2.特点:多为性行为传播,以局部出现群集小疱、糜烂,自觉灼痛为主要表现


  诊断:


  有不洁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2~7天。


  有原发性、复发性、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支持诊断


  具有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就可以报告病例,若再具有实验室检查中任何一项阳性结果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即可确诊。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1个或多个小而瘙痒的红斑、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可形成脓疱,破溃后表面糜烂、溃疡、结痂,伴有疼痛。皮损单发或融合。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多在原发皮疹后1年内复发,复发间歇期3~4周至3致4个月。临床表现类似原且较原发者轻。7~10日皮损消退愈合。


  无环鸟苷是目前西医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药物,每次口服mg,每日4~5次。

第十二章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肛门直肠疾病的部位

1、齿线:肛瓣与直肠柱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齿线的上下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是临床上的重要标志线。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肌环。手术时切断该环将引起肛门失禁。

2、辨症状


  便血是肛门直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便血: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


  肿痛:常见于肛旁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等病


  脱垂:是II和III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


  流脓:常见于肛痈或肛瘘

3、辨部位: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外痔多见于经产妇;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

4、肛管直肠指诊:了解直肠下部、肛管以及肛门周围病变。

5、痔的概念


  肛垫发生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局部团块。同时把肛管周围皮下血栓形成及肛缘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皮赘也称为痔。

1)内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其临床表现:便血(最常见症状,无痛、间歇、鲜红、不与粪便相混,便后自止、可喷射性)、


  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内痔嵌顿,引起水肿、血栓形成,糜烂坏死)、便秘


  分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呈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庤脱出,便后自行回纳

III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换纳

IV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多伴感染,水肿、糜烂和坏死,疼痛剧烈

第二节肛门直肠疾病的治疗

1、外治法:(临床常用PP粉-----高锰酸钾坐浴)


  熏洗法: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湿热敷


  作用:活血止痛、收敛消肿


  方药:五倍子汤、苦参汤


  敷法:油膏(脓肿、脱出嵌顿、痔术后)、散剂(渗液较多的湿疹)


  作用: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去腐生肌


  方药:九华膏、消痔膏、五倍子散


  塞药法:清热消肿、止痛止血。


  常用栓剂:化痔栓、太宁栓、马应龙麝香痔疮栓九华痔疮栓、普济痔疮栓


  常用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太宁乳膏、玻特利软膏、肤痔清软膏


  枯痔法:枯痔散、灰皂散敷于Ⅱ、Ⅲ期脱出肛外的内痔痔核表面,具有强腐蚀作用,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易导致大出血,现少用。

2、注射法(包括硬化萎缩、坏死枯脱2种方法)


  适应症:各期内痔出血、脱出


  禁忌症:外痔、有并发症的内痔(如血栓、感染等),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


  常用药物:消痔灵、芍倍注射液、矾藤痔注射液


  消痔灵4步注射法:

1:1浓度消痔灵(以利多卡因稀释1倍)

⑴、痔核上方的痔上动脉区注射1~2ml;

⑵、在痔核中部进针,刺入粘膜下层后注射使痔核弥漫肿胀,一般3~5ml;

⑶、缓慢退针后注射使粘膜呈水泡状;

⑷、在齿状线上0.1cm处进针注射,4步注射共15~30ml。

3、结扎法

(1)单纯结扎法


  适应症:二、三期内痔


  操作:消*、麻醉、扩肛后将痔核牵出,基底部上止血钳,7号线钳下结扎牢靠。

(2)贯穿结扎法


  适应症:二、三期内痔,对纤维型内痔更为适宜


  操作:止血钳下方贯穿8字形缝扎。

(3)分段结扎法


  适应症:环状痔


  操作:先把环状内痔分为几个痔块。

(4)胶圈套扎法:通过套扎器或双钳将小乳胶圈套扎在痔核基底部,利用胶圈的弹力阻止血液循环,致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


  适应症:一、二、三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操作方法:牵拉套扎法、吸引(即自动套扎器)套扎法和血管钳套扎法。


  门静脉高压病人引起的内痔不宜做手术结扎。


  内痔外痔好发部位:


  内痔:截石位的3、7、11点处,母痔区,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均称为子痔。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

第三节痔


  内痔和脱肛的鉴别:


  内痔: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黏膜皱襞,黯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


  脱肛:直肠黏膜或直肠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折,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不出血,脱出后有粘液分泌。

1)外痔


  概念: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张或破裂血栓形成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特点:不易出血,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或伴潮湿不洁。


  分类: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结缔组织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齿状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的柔软团块。


  主要症状:肛门坠胀不适。


  血栓外痔: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血积皮下而形成血凝块。(好发于膀胱截石位3、9点处)


  临床表现:肛缘突然剧烈疼痛,皮下可见暗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多伴水肿。


  结缔组织外痔:急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使肛门缘皱襞的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包括哨兵痔、赘皮外痔。


  主要症状:肛门异物感。

2)混合痔


  概念:同一方位的内痔和外痔相融合,形成一整体者。


  特点:多发于截石位3、7、11点,其中以11点最多见,有内、外痔双重症状。


  病因病机:多因二、三期内痔反复脱出,不良排便习惯、负重、经产用力致静脉横解,瘀阻肛门而生。

3)痔的治疗


  手术疗法:脱出严重的内痔、血栓性外痔


  内痔结扎术


  胶圈套扎术


  血栓外痔剥离术


  外切内扎术


  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PPH手术)

第四节肛裂


  概念:肛管皮肤呈纵形全层裂开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肛管前、后方正中线处。(截石位6、12点处)


  根据不同病程:早期肛裂、陈旧性肛裂


  早期肛裂:创口新鲜,边缘整齐


  陈旧性肛裂:溃疡呈暗红色,边沿隆起,有硬结,合并有裂痔、肛乳头肥大、肛隐窝炎、皮下瘘等病理改变


  诊断


  病史


  典型症状:便秘 疼痛出血(疼痛-疼痛缓解期-再次疼痛=肛裂疼痛周期)


  三联征:肛裂肥大肛乳头前哨痔


  排除癌、结核等


  治疗原则


  纠正便秘、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为目的


  早期肛裂:一般保守治疗即可


  陈旧性肛裂:多需要手术才能彻底治愈


  手术疗法


  扩肛法、肛裂切除术、内括约肌切断术、纵切横缝术

第五节脱肛


  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小儿和多产之人。


  临床表现:脱出、坠胀、肛门潮湿、粘膜长期暴露在外,可见少量出血嵌顿


  分度


  一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长2cm以内、花瓣状、可自行回纳


  二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垂、圆锥状,表面有环状有层次黏膜皱襞


  长2~6cm、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需手助回纳


  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6cm以上、圆柱状、触之很厚、肛门松弛


  注射疗法

1).黏膜下注射法适应症:一、二度直肠脱垂

2).直肠周围注射法适应症:二、三度直肠脱垂

 第六节肛痈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中医:脏*、悬痈、坐马痈、跨马痈

*脓肿的部位深浅症状表现:


  肛门旁皮下脓肿: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微。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发生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感染区域比肛门皮下脓肿脓肿广泛而深。初起感肛门不适,渐出现发热胃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继而局部症状加重,肛门有灼热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隐,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


  直肠后间隙脓肿:症状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相同,但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可产生钝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的深部压痛。


  临床表现:肛周持续性疼痛,排便咳嗽时加重,局部红肿硬块,或伴有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本病约5天成脓。


  高位脓肿的临床特点


  肛提肌以上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位置深隐,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


  低位脓肿的临床特点


  肛提肌以下间隙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旁皮下脓肿)


  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

第七节肛漏


  (一)定义: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瘘管,瘘管的一端与肛管或直肠相通,另一端与肛管周围皮肤相通。

(二)肛瘘的组成: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

(三)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和男性婴儿


  以外括约肌深部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在此线以下为低位


  分类:单纯性肛漏和复杂性肛漏


  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3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2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形如马蹄者,称为马蹄形肛瘘),

1.低位单纯性肛瘘2.低位复杂性肛瘘3.高位单纯性肛瘘4.高位复杂性肛瘘

第八节锁肛痔


  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西医:直肠癌和肛管癌)。特点是大便习惯改变(直肠刺激征),大便变形,便血,粘液。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直肠黏膜或肛门皮肤一突起小硬结,无明显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一系列改变。便血,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排便习惯改变,直肠癌常见的早期症状。大便变形,并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征象。转移征象,先直接蔓延,后穿过肠壁,侵入膀胱、阴道壁、前列腺等邻近组织,若侵及膀胱尿道时有排尿不畅及尿痛尿频,侵及骶前神经丛时,在直肠内或骶骨部可有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部腰部下肢放射。


  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


  脱肛:一度3-5cm,二度5-10cm,三度10cm以上

 第十三章泌尿男性疾病


  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第一节泌尿男性疾病

1、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因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以名之。


  临床特点:以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为特点。临证中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


  急性子痈—附睾或睾丸肿痛突然发作,疼痛程度不一,行动或站立时加重,疼痛可沿输精管放射致腹股沟及下腹部,伴恶寒发热口渴欲饮等。

2、子痰—附睾有慢性硬结,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易成窦道,经久不愈(穿囊漏)。


  子痰与慢性子痈的鉴别:


  子痰:附睾触及结节,多发于附睾尾部,疼痛轻微,发病缓慢,常有泌尿系结核病史,输精管增粗,呈串珠样改变,溃破后形成窦道,有稀薄豆渣样分泌物。


  慢性子痈:可有急性发作史,附睾肿块压痛明显,一般与阴囊皮肤无黏连,输精管无串珠样改变。

3、囊痈是发于睾丸以外的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疼痛,寒热交作,继则皮紧光亮,形如瓠状,痛剧。相当于西医的阴囊脓肿、阴囊蜂窝织炎。


  与子痈鉴别:子痈睾丸或附睾肿硬,疼痛剧烈,早期阴囊肿胀不明显,当病变穿破睾丸白膜后炎症才向阴囊扩散。囊痈初期即出现阴囊红肿灼热,炎症一般不波及睾丸。

4、阴茎痰核是阴茎海绵体发生纤维性硬结。


  其特点是阴茎背部有条索或斑块状结节,可引起阴茎勃起时疼痛、弯曲。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硬结症。

5、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所引起的阴囊或精索部的囊形肿物。


  其特点是阴囊内有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水疝可分为先天性水疝与继发性水疝两种。前者多见于婴儿,也称偏坠;后者多见于成人。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


  病因病机:肝寒不疏,脾虚不运,肾虚失约,先天禀赋不足、外伤络阻。


  西医学认为本病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性因素为胎儿时睾丸下降而腹膜鞘状突全部或部分未闭锁;后天因素为睾丸、附睾、精索的感染、外伤、肿瘤或寄生虫病等。


  透光试验阳性。但由于长期慢性感染,鞘膜增厚,亦可阴性。

第二节尿石证


  本病多由肾虚和下焦湿热引起,病位在肾、膀眯和溺窍。肾虚为本,湿热为标。


  尿石症特点—疼痛、血尿(包括肾、输尿管、尿道结石)。

1)上尿路结石临床特点:典型的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部或腰腹部剧烈绞痛和血尿。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


  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或压痛。结石较大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但常伴有肾积水或感染。绞痛发作后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较少,或有排石现象。有时活动后镜下血尿是上尿路结石唯一的临床表现。

2)膀胱结石: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蹲坐哭叫,经变换体位又可顺利排尿。多数患者平时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前列腺增生继发膀胱结石时,排尿困难加重,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多有尿路感染的表现。

3)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潞留。排尿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后尿道结石可伴有会阴和阴囊部疼痛。


  尿石症的辅助检查—腹部X平片,尿常规,尿路造影,B超,膀胱镜,CT。


  湿热蕴结证


  证候: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

 第三节其他男性疾病

1、男性不育是指育龄夫妇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有受孕能力,由于男方原因而致女方不能怀孕的一类疾病。

(肾阴不足证:证候:遗精滑泄,精液量少,精子数少,精子活动力弱或精液新稠不化,畸形精子较多;头晕耳呜,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益精养血。


  方药: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汤加减。)

2、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会阴、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痛。


  特点:发病缓,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湿热蕴结症—清热利湿—八正散。

3、前列腺增生—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损害。属中医“闭”范畴,现称之为精癃。

第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股肿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的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可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而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病机:血脉损伤、久卧伤气、气虚血瘀


  并发症:急性股动脉痉挛(疼痛性股蓝肿)和肺动脉栓塞(最严要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


  早期治疗原则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湿热下注证(四妙勇安汤)


  西医主张早期(72小时内)手术取栓和溶栓及抗凝、祛聚、降黏、扩血管的疗法。


  早期护理原则:患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发病1各月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可对小腿肌肉进行刺激以使小腿肌肉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节其他血管疾病

1、青蛇*是体表筋脉发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其特点是体表筋脉(静脉)肿胀灼热,红硬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物。急性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2、筋瘤是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病变。其特点是好发于下肢,瘤体色暗红,湿度稍高,青筋垒垒,盘曲成团,如蚯蚓聚结。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3、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裙边疮。其特点是溃疡发生前患部有长期皮肤瘀斑、粗糙表现,溃疡发生后疮面经久不能愈合,或溃疡愈合后易因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脚”。相当于西医称的下肢静脉曲张继发小腿慢性溃疡。


  好发部位:主要发于双小腿内外侧的下三分之一处。(小腿中下1/3交界处)

4、脱疽: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痠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夜间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好发于青壮年男子、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


  临床表现:


  一期二期三期

第十五章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节冻疮


  好发部位:手足、鼻尖、耳廓、面部等身体末梢部位和易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


  局部性冻疮:临床表现可因冻伤深浅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病情。可将其分为三度。

I度(红斑性冻疮):伤及表皮层,皮肤由白变成红色,出现明显的红肿,自觉疼痛或作痒。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早期有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若无感染,经2~3周愈合,很少有瘢痕。若并发感染,则留有瘢痕。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皮肤全层或深达皮下组织。创面由黑白变为黑褐色,检查知觉消失。其周围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疱。若无感染,坏死组织逐渐由肉芽组织取代,愈合甚慢且留有瘢痕。如有染*腐溃,可呈现湿性坏疽。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合并内陷而死亡。


  全身性冻疮者,有严重的冷冻史。初起时寒战,体温逐渐降低,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知觉迟钝,疲乏,肌张力减退,麻痹,步行蹒跚,视力或听力减退,意识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减弱,脉搏细弱,呼吸变浅等,逐渐陷入僵硬和假死状态,如不及时救治,易致死亡。


  对冻僵患者还要进行快速复温,即把患者浸放在38~42℃温水中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一直到指(趾)甲床出现潮红,神志清楚后10分钟左右,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冻伤肢体复温,把受冻部位的肢体放在38~42℃温水,30~60分钟,使受冻部位皮肤温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皮肤颜色呈现红色或紫红色时即可。

第二节烧伤


  烧伤面积计算1、手掌法2、中国九分法3、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


  一、烧伤面积的计算:常见皮肤性病分类-病原性质


  所谓烧伤面积是指皮肤烧伤区域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数。临床上常用的计算方法两种,一种叫“手掌法”,即不管男女老少,伤者五指并拢,一侧手掌所占的面积为其本人全身体表面积的1%;另一种方法叫“中国九分法”,即头、面、颈各占3%(共9%),躯干前、后面和会阴部各占13%、13%和1%(共27%),双手、双前臂和双上臂各占5%、6%和7%(共18%),双足、双小腿、双大腿和双臀部各占7%、13%、21%和5%(共46%),但女性和小孩有点不同,成年女性双足和双臀各占6%,小孩头部为9+(12-年龄)、双下肢为46-(12-年龄)。


  二、烧伤深度的判断:

I度:伤及表皮浅层,局部轻度红肿,灼痛,无水泡形成,不需特殊处理,3~5天自愈,不留瘢痕。


  浅II度:伤及表皮及真皮浅层,剧痛,红肿明显,形成较大水泡,泡壁薄,泡液较清,泡皮剥脱后见基底潮红,如果处理得当,10天左右可以愈合,愈后早期有色素沉着,一般无瘢痕形成。


  深II度:伤及真皮深层,疼痛较迟钝,肿胀明显,水泡不大,泡壁较厚,泡液较浑浊,基底较苍白或红白相间,如果处理得当,3~4周可以愈合,愈后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

III度: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肌肉、骨骼,感觉和疼痛消失,无水泡,冰凉、无弹性呈皮革样,苍白、焦*甚至炭化,理论上,III度烧伤直径超过5公分,则需要手术植皮才能愈合。


  三、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

(一)轻度烧伤:总面积9%以下的II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10%~29%或III度面积10%以下的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III度面积10~19%的烧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III度面积20%以上的烧伤。

(二)小面积烧伤:相当于轻度烧伤。


  中面积烧伤:相当于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


  大面积烧伤:总面积51%~80%或III度面积21%~50%的烧伤。


  特大面积烧伤:总面积81%以上或III度面积51%以上的烧伤。

 第三节其他外科疾病

1、蛇咬伤的蛇*分类:


  神经*(风*),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终至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


  血循*(火*),具有强烈的溶组织、溶血和抗凝作用,主要为溶蛋白酶和磷脂所组成。


  酶,蛋白质水解酶,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三磷酸腺苷酶等。

2、破伤风:是指皮肉破伤,风*之邪乘虚侵入而引起发痉的一种急性疾病。

第十六章外科方剂

1、消风散(《外科正宗》) 当归生地 防风 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 石膏甘草木通各15g。


  功用:疏风清热祛湿。用于湿疮、接触性皮炎、牛皮癣属风热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消风散中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2、五味消*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3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2g。


  功用:清热解*。用于疔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五味消*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3、五神汤(《外科真诠》) 茯苓15g银花45g牛膝9g车前子15g紫花地丁15g。


  功用:清热利湿。用于委中*、附骨疽、肛周脓肿等由湿热凝结而成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五神汤用紫地丁,牛膝车前白茯苓;再加银花水煎服,湿热痈疮自可平。

4、*连解*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连9g*芩6g*柏6g栀子9g。


  功用:泻火解*。用于疮疡阳证见焮热疼痛,口燥咽干,舌红苔*,脉数有力,火*炽盛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连解*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5、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15g苡仁30g丹皮*柏赤苓泽泻通草各10g滑石30g。


  功用:清利湿热。用于下肢丹*、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染等湿热下注所致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苡米水气败,丹皮滑石川*柏,泽泻通草渗透快。

6、四妙勇安汤(清《验方新编》) 玄参30g当归15g金银花30g甘草6g。


  功用:和营止痛,清热解*,用于热*型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用法:水煎服。


  方歌:四妙勇安真受宠,脱疽疼痛红烂肿;甘草玄参全当归,其中银花力最猛。

7、透脓散(《外科正宗》) 生*芪12g山甲(炒)3g川芎9g当归6g皂角刺4.5g。


  功用:透脓托*。用于痈疽诸*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透脓散治*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透脓散中山甲炒,川芎归芪针皂角;气虚痈疡不外溃,此方可将脓头咬。

8、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海藻30g昆布30g陈皮贝母连翘半夏(制)青皮独活川芎 当归甘草各9g海带15g。


  功用:化痰,消坚,开郁。用于肉瘿、石瘿。


  用法:水煎,饭前后服之。


  方歌: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

9、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 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各6g金银花25g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各6g陈皮9g防风贝母白芷各6g。


  功用:消肿散结,活血祛瘀。用于痈疽肿疡、腹腔炎症包块等。


  用法:水煎服。


  方歌: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10、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30g白芥子6g炮姜炭2g麻*2g生甘草3g肉桂鹿角胶(烊化冲服)9g。


  功用:温阳通脉,散寒化痰。用于流痰、附骨疽和脱疽的虚寒型。


  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11、托里消*饮(《外科理例》) 人参*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各9g白芷银花各6g甘草5g。


  功用:补益气血,托*消肿。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不易外达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托里消*补气血,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三大科室将被颠覆!大批医生或沦为人工智能助理

假如,医院上班

火了!一位女医生给女儿画的急救流程图(更新版)

为什么当医生?这或许是最走心的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一)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识干货中医执业助理中医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