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3日,是第三个“世界血栓日”,主题为“了解血栓风险,减轻患者负担”。所以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2个医疗中常见的病例,带大家一起了解“血栓的可怕风险”:隐藏的杀手——下肢静脉血栓。
病例1:患者杨某,34岁,因为在家晕倒被送至我院急诊科,医院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幸运的是,医院,能很快得到救治。当然,很快,他晕倒的原因就被查明了——急性肺栓塞。
什么是急性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血流淤滞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综合作用易引起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肺栓塞。肺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也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脱落的血栓一旦掉到肺部,很容易诱发肺栓塞,致死率高达70%。
肺栓塞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发热等症状。
确诊了肺栓塞,进一步的检查就是要确定杨某肺栓塞的原因,如上所述:肺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也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所以接下来便是要寻找血栓形成的线索了。杨某告知医生,在晕倒之前他曾经连续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坐了3个小时的飞机,那通过此判断,极有可能因为杨某长时间的制动了下肢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而血栓又“溜”进了他的肺动脉。很快,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出来了——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最终,杨某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碎栓、溶栓术”,手术很成功,术后继续规范化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复发。
深静脉血栓为什么会发生呢?
日常生活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因素。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血液高凝状态则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
病例2:患者汤某,40岁,因为右膝盖内侧疼痛及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来门诊就诊,诊断为“血栓性浅静脉炎”,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汤某为右大隐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建议其手术切除该段浅静脉,但是汤某因为害怕手术所以满口回绝。无奈之下,只能给予保守治疗并建议病情变化随时就诊。5天后,汤某再次来到门诊,告知疼痛已蔓延至大腿,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其大隐静脉主干距离汇入股静脉只剩下2cm的距离,因为有蔓延至深静脉的风险,赶紧告知要及时干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什么是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的可视静脉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伴有血栓形成,急性期静脉局部疼痛,发红呈条状或网状,沿静脉走向有压痛性索条,1~2周后红肿消退,代之以色素沉着,及硬如绳的索条。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在不适。反复发作的静脉炎,伴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机化后变硬。
汤某入院后接受了规范化抗凝治疗控制住了血栓蔓延的趋势,并进行了肺动脉CTA的检查,结果却提示了其左肺动脉主干部分栓塞,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肺栓塞。
汤某患的是浅静脉血栓,为什么也会引起肺栓塞?
上文中,汤某为下肢大隐静脉血栓,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位于深筋膜的浅面,在卵圆窝处穿过筛筋膜,进入股静脉。大隐静脉内的血栓脱落后可进入股静脉,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后可引起肺栓塞。
浅静脉血栓危害也那么大吗?
浅静脉血栓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其可蔓延到深静脉系统,特别是位于膝盖以上的大隐静脉血栓及靠近腘窝的小隐静脉血栓。有报道显示,膝上大隐静脉血栓患者有12%蔓延到深静脉系统;也有学者认为,因为浅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和深静脉血栓有重叠,且某些特定部位的浅静脉血栓也存在肺栓塞的风险,故对于其治疗也应该采取和深静脉血栓一样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和预防肺栓塞。
“动起来”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地动起来,都需要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