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果健康: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亿,庞大的患病人群背后意味着大量的糖尿病足潜在患者。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患者,在就诊时足部坏死严重,每每暴露创面,诊室飘满恶臭。
而对患者创面的检查,医院周围血管病专科主任柳国斌都亲力亲为,“怕累、怕脏、怕臭,别选我的专业。”这是他对想报考其研究生的年轻人说的第一句话。
作为中国首位中西医结合脉管病博士,柳国斌以精湛的医术及高尚的医德,为广大糖尿病足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坎坷求学路,难阻从医心
年,柳国斌出生在鄂西一个地广人稀的偏僻山村,父亲毕业于保定陆**官学校,曾任职国民**官,母亲是“地主”闺秀,是当地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家庭,注定了柳国斌的成长历程,要比大多数同龄人有更多的曲折、艰辛和坎坷。
年,成绩优异的柳国斌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虽然当年高考成绩位居全校第二,但还是未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二年复读,却仍然遗憾落榜。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并不气馁,正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坚持,柳国斌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北三峡学院(现“三峡大学”)。
当问及当时的体会,柳国斌风趣地说:“愚公可以移山,在于他不停地挖;我能从一个小山村考上三峡学院,则在于我不停地学。”他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故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家卫生院做了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一医院工作。
在此期间,柳国斌也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最终,柳国斌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努力,如愿考取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专业研究生,并顺利毕业。
终承慈父志,初结脉管缘
硕士毕业后,柳国斌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就在他终于可以努力工作回报父母的时候,家里却传来父亲病危的噩耗,他立即赶回鄂西老家。
在父亲的病床前,从小就坚强的他哭成了一个泪人。父亲睁开那双早已塌陷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他最后的心愿:“我希望你将来读个博士……”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柳国斌悲痛万分,他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准备考博期间,柳国斌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脉管病专家奚九一教授,在不断接触过程中,柳国斌被他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所折服,于是决心报考奚九一教授与当时上海医院血管外科王玉琦教授、上海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张柏根教授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脉管病博士,这是我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的博士学位。由于柳国斌虚心好学,刻苦努力,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柳国斌(左一)与导师奚九一(右一)教授合影
脉管病又称周围血管病,它包括四肢动脉、静脉、淋巴三条管道系统的疾病,是一类病情重、危害大、致残率高的疑难痼疾,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经济负担。
柳国斌在三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先从中医方面入手研究脉管病,他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细心辨别不同的症候;
从脏腑、经络学说等整体观点出发,分析病人的体质及其对疾病的反应;
并结合脉管病的发病时令、地区、环境差异等因素,研究其致病与发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确定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在跟随奚九一教授行医期间,柳国斌经常看到脉管病患者,腿部皮肉腐烂,痛不欲生,最终截肢,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这深深地激发了他攻克脉管病痼疾的决心与勇气。
于是,他在奚九一教授指导下,广泛搜集脉管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以探寻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奋进的精神,柳国斌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受到三位导师的一致肯定。
精研脉管病,北方初建树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直是柳国斌秉承的行医理念。年,医院的邀请下,柳国斌毅然放弃了上海舒适的生活条件,携家人来到唐山开始了创建脉管病北方医疗中心的工作。
年1月23日,中国脉管病北方医疗中心正式成立,唐山市广播电台与唐山电视台都竞相报道了我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脉管病博士落户唐山的消息。同时,柳国斌也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义诊。
消息传开后,唐山市区及各县的许多患者纷纷前来。专科的诊室天天被患者及家属围得水泄不通,柳国斌从早忙到了晚。
面对着诸多患者急切的目光,他忘记了吃饭和休息,一天忙下来,腰酸背痛,但丝毫不在意。晚上,他又和同事及学生对住院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为第二天的义诊做好充分准备。
日益增大的名气、不断增加的患者数量并没有改变柳国斌视患者如亲人的坚持。深知学海无涯的他,从没有在荣誉的光环下停住追求的脚步。
他总是把成功归于脉管病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归于广大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柳国斌身上很好地诠释了医学人文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金玉良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墓志铭)。
柳国斌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在唐山工作期间,被授予*府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唐山十大杰出青年。
重回结缘地,高徒出名师
人对梦想开始的地方总会有迷恋的情结,柳国斌又时时挂念着恩师奚老。
年,上海中医院东院成立,柳国斌作为引进人才回到了上海,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
柳国斌经常告诫准备报考自己研究生的年轻人:“选择这个专业,必须要三不怕: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
▲柳国斌门诊时与病人耐心沟通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患者,就诊时足部坏死严重,每每暴露创面,诊室都会飘满恶臭。而对患者创面的检查,柳国斌都是亲力亲为,绝不会忽视第一手资料,给身边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血管外科医生,查体尤为重要,唯有认真查体,才能准确判断,治疗方案才会有效,医生必须对患者负责。”
“这些感悟完全归功于我的恩师奚老,若不是他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也就没有现在的我。”柳国斌说,靠书本是没办法看病的,如果说医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看诊,缺乏思考,那么医学的真理也就与其失之交臂。
除了继承奚老的学术思想,柳国斌在临床经验上也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论。
中医讲究整体观,把疮口和疮口周边视为“小整体”,在小整体的基础上,柳国斌提出了“安外攘内”的治疗原则,通过对创面周围的悉心照料,阻止创面进一步的扩大和腐烂,也为创面的愈合争取更多时间。
与此同时,在新理论指导下,柳国斌带领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研发出中药外用制剂——紫朱软膏,在保留奚老用药疗效的同时,降低了部分药物的*性,大大提高了慢性难愈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精进求发展,外治规范化
柳国斌强调,中医外科未来的发展在于“术”和“药”。中医外科绝不是简单的将膏、丸、散,撒在创面上这么简单,各类外治的技术才是中医外科理论实现的根本。而长期以来,中医外治操作技术的混乱局面也阻碍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鉴于此,柳国斌带领团队立足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制订了12项中医外科技术操作流程。
▲柳国斌(第一排左二)带学生出诊
在介绍中药填充术时,柳国斌感慨万千:“早年跟随恩师换药,同一病人,同一个创面,先生换药有效,而我换药无效。更为神奇是,先生就自始至终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实现祛腐、生肌、长皮的功效。我用了6年时间才明白:原来是通过药量和压力两个关键点来实现的,可见技术操作的继承、总结、发展、规范是多么的重要。”
柳国斌认为,要想使疗效显著的中医综合外治方案受众面更广,被更多人知晓,重点在于中医外治技术的规范性、普适性和国际性,而中医外用药物则强调其安全性、可控性和明确性。
为此,柳国斌与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展开了系列性研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规培生、进修生。
人的生命有终点,但柳国斌在医学的路上从未停歇,继续在中医外科现代化的大道上披荆斩棘,不忘初心,造福患者。
专家简介
柳国斌
上海中医院糖尿病中心副主任(糖尿病足专科组组长)、周围血管病专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老烂脚、下肢静脉曲张、浅深静脉炎、静脉血栓、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急性淋巴管炎等周围血管疾病。
门诊时间:
星期一、三上午(专家)(东院)
长生果健康小编
发表于今天康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