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目标:选择伤害最小的留置针
新《标准》建议:血管通路装置选择的首要目标是选择伤害最小的装置。建议制定通路的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外周静脉的保护,选择可以适用于治疗方案和满足患者需要的最小规格的外周导管。
针对大多数治疗应考虑20~24G的导管,新生儿、儿童及老人应考虑使用22~24G的导管,需要快速输血时考虑更大规格的导管。
除了选择相对小规格的留置针,留置针材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理由:留置针作为异物,会对静脉造成刺激,最终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如果留置针的材质比较硬,留置期间针眼常常会发生渗血。如果留置针在进入血管后会软化,这样软管在血管里面呈漂浮状态,将减少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和损伤,从而减少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避免职业暴露:选择密闭式一体式留置针
血液暴露导致的职业暴露风险不可小视。有研究显示,职业暴露导致了80%~90%医护人员的血源性感染;针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人感染乙肝病*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几率与乙肝病*感染年龄成负相关,因此,儿童群体的血源性传染疾病不容小觑。
为了减少血液暴露与针刺伤的发生,INS早就倡导「钢针零容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静脉输液方式还是一次性头皮钢针穿刺留置针的肝素帽或者直接使用一次性头皮钢针。
新《标准》建议:考虑所有附件装置可能存在污染,多一次连接,多一道风险。
密闭式留置针有助于减少穿刺和连接过程中的血液暴露,减少开放式留置针对患儿连接处回血导致的污染和感染;
带有防针刺伤保护装置的留置针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同时无针连接可以减少患儿输液过程中钢针脱落划伤患儿的风险;
°输液安全是指保证患儿和护士的双重安全。从普通型到安全型减少针刺伤,从开放型到密闭型减少血液暴露,外周静脉输液工具的发展只为同时满足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需要。多一道连接多一道感染的风险,避免职业暴露,推荐使用密闭式一体式留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