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医生,一个门诊病人报危急值了髂总静脉
TUhjnbcbe - 2021/5/5 20:15:00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我的第六十二篇原创文章生活远远比故事精彩!

物理学的惯性同样适用于思维,如果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就难免形成惯性思维。比如一看到腰痛就想到椎间盘突出,这就很容易误诊,延误治疗。

我这几天诊治的一个患者就非常具有警示意义。

患者*某某,女,60岁。

主诉:腰痛伴左下肢困重3月余。

患者3月前劳累后出现腰痛伴有左下肢困重,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予以小针刀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以及困重感存在。医院就诊,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反复进行针灸、推拿、电疗等等治疗,都没有效果。自己都觉得没救了,在她妹妹跟前哭泣。她妹就把她带来给我看。

第一次诊治的时候,我反复查体,查看核磁共振,推翻了之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调整了用药,嘱咐她两周以后复诊。

两周后病情依旧没有任何起色,这次我给她开了6服中药,嘱咐她一周后复查。

一周后也就是今天,复查说稍微有一点好转,再次诊脉,开方。这时病人突然说了一句:“大夫我腿好像肿着!”拉开裤腿一看,整个左下肢呈现凹陷性水肿!赶紧给开了下肢动静脉超声。

今天下午两点,正在思考问题时,接到门诊办公室的“李医生,一个门诊病人报危急值了!髂总静脉血栓!”还好是朋友,马上电话联系,告知病情。家人权衡之后决定到交大一附院住院治疗。

这个患者的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第一,业界现在关于“腰痛并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已经达成一致。腰痛可能是小关节功能紊乱,可能是肌筋膜炎,可能是腰肌劳损,可能是棘间韧带炎等等。如果不注重临床查体,仅凭一张片子就给患者看病,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容易误诊。

第二、克服思维惯性,不要想当然,诊疗过程要有理有据。去年有两例患者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例患者小腿疼痛,在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反复治疗了半年多,没有效果。我的另外一个患者带他找我检查,反复检查后排除了椎间盘突出,告诉他可能是循环的问题。亲戚介绍下这个医院,经过反复检查,最终确诊为小腿一个小动脉血栓。手术治疗后小腿疼痛很快消失。第二个患者胸背部疼痛3年多,按照“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胸背肌筋膜炎”等反复进行治疗,都没有效果。机缘巧合下最终在消化内科确诊为十二指肠动脉瘤,进行了手术切除后疼痛消失。

第三、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现代人循环代谢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静脉血栓症有两种:一是血栓性静脉炎,它是指炎症为首发而血栓形成是继发的;另一个是静脉血栓形成,它是指血栓形成为首发现象。血流缓慢、凝血亢进和静脉内膜变化是静脉血栓症的3个重要因素。临床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和循环相关。汽车跑起来需要汽油和氧气,人想要动起来也需要能量。能量的传送渠道就是血管和血液,当血液流通出故障后,受影响的器官就会出问题,道理非常简单。

第四、任何时候,详细的问诊;严格、认真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化验室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老实说,简单的病早就在基层看完了,医院干嘛?所以,能碰到的都不是简单病。

第五、医学的对象是人!

医学的对象是人!

医学的对象是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百样米养百样人,所以人和人不一样。陷入困境的人无比懦弱和焦虑,良医一语暖三冬,不要吝啬你的爱心!

我是良哥,擅长手法治疗颈肩腰腿疼痛,健康路上,你我相伴!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医生,一个门诊病人报危急值了髂总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