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作为无创伤性的非运动治疗方式,在保护心脏、提高运动耐量的同时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通过改善心脏功能以及全身的病理生理环境,能够帮助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康复,极大的提高了心血管患者康复的依从性和临床获益。
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external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EECP疗法作为Ⅱa类推荐纳入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治指南。EECP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根据EECP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建议将EECP疗法纳入心脏康复的整体方案。
一、EECP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a)慢性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
b)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
c)心源性休克
d)充血性心力衰竭
禁忌症
a)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
b)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
c)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心静脉压>12mmHg,合并肺水肿)
d)严重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mmHg)
e)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f)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g)需要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瘤
h)孕妇
二、推荐方案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即住院期康复或Ⅰ期康复)住院期康复时间较短,为3~7天。在出院前和转诊后,需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①戒烟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②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风险控制、EECP疗法及运动锻炼的基本原理;
③心血管疾病危险症状的识别和急救方法。
出院前或出院早期(1~2周)对患者进行全面心脏康复评估,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进行危险性分层。心力衰竭患者则可做运动心肺功能检测(CPET)或6分钟步行试验替代常规的运动平板试验,以此进行危险分层。情况允许时,对心力衰竭患者可尝试在密切监护下给予30分钟至1小时的EECP治疗,如果能够耐受,可次日继续治疗1小时,如果仍然能够耐受,则可给予标准EECP疗程,但
仍需密切监护患者的心功能。
高危患者,或虽属于中危但其运动耐量低下,运动不适症状明显,或暂时对运动有顾虑的患者,可先行EECP治疗,待危险等级下降或运动耐量增加时,再行运动训练。
对某些存在运动禁忌的情况,如不稳定性心绞痛、直立性低血压、静息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改变,合并肢体活动障碍如偏瘫,严重的骨关节疾病等情况,可先予以EECP治疗,待情况好转无运动禁忌时再开始运动训练。对合并运动障碍和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可以EECP作为运动训练的替代方式。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Ⅱ期康复)本阶段应包括:继续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调整和维持,监督下的个体化运动训练及EECP治疗,营养和饮食咨询,心理咨询服务和用药物调整。第二阶段的重点在于EECP洽疗和运动训练。个人训练计划应该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确定。定期进行心率、血压、12导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状况。第二阶段计划可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的2周后开始。建议患者每周进行3~5次的EECP治疗和训练。每次治疗包括60分钟EECP和医务人员监护下的个体化运动训练。一般情况下为5~10分钟热身,20-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60%~80%最大摄氧量(VO2m)],逐渐增加到60分钟。运动结束应有5~10分钟放松。可通过心率、自我疲劳评分和谈话试验来控制运动强度。EECP治疗与运动锻炼结合的方案可参考下表。
EECP治疗与运动锻炼结合的参考方案
EECP疗法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针对低危组、有运动能力的患者,运动训练与EECP疗法可同步进行;针对中危组、运动能力较差的患者,EECP疗法被证实在14天后开始帮助患者增加体力、精力,同时患者可以在医疗监督下进行运动训练直至完成35~36小时的锻炼。对于高危组患者,可在EECP治疗后运动耐量有所改善时开始运动训练。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Ⅲ期康复)本阶段是心脏康复项目的维持阶段,主要强调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药物服用及运动训练。例如在家或者社团监督下持续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危组患者应当尽可能1周接受1~2次ECP治疗。应与低危或中危组患者保持联系,确保服药依从性良好,以及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训练及抗阻训练,必要时可再次接受EECP治疗。再次的EECP治疗周期持续15~20天,每天1小时,保持心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更佳状态。
本篇部分内容摘自《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临床路径丛书—心脏康复流程》(版)
相关阅读
门诊心脏康复患者评估与危险分层实施策略
必备技能
心肺运动试验九图判断!
必备技能
急性心肌梗死(AMI)Ⅰ期运动疗法
必备技能
利用V-slope法确定无氧阈值
心肺运动试验常用指标的解读及其他应用
心脏康复网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