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胰腺同时具有内分泌腺以及外分泌腺的细胞。
胰腺癌(pancreaticadenocarcinoma)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肿瘤,主要是指胰腺外分泌腺肿瘤,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10%。
近年来,世界各地胰腺癌的发病率皆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年,美国死於胰臟癌的人数约为人,为美国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
而在台湾、大陆大城市、日本,其发生率亦增加数倍之多。
由於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和敏感的诊断指标,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治疗效果亦不佳,预后较差。
一年存活率为24%,而5年存活率约5%。
因此胰腺癌在世界各国都逐渐被重视而加以深入研究。
流行病学
胰腺癌的发生率在各种人群中随著年齢的增大而上升,一般45岁以前较少发生,在45岁后期发生率急增。男性罹病率较女性高(约1.3:1)。
在美国,黑人患胰腺癌的危险性较白人增加30%--40%。
纽西兰的毛里斯人亦有较高的发生率,东方人则较低。
另外,医疗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国家,因诊断技术较佳,其发生率亦有明显上升。
病因
胰腺癌发生原因迄今仍然不明,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并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吸烟因素:
为环境因素中,最具有证据也最为重要的一向因子。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吸烟为患胰腺癌的独立因素。研究显示,与非吸烟者相较,其relativerisk为1.5倍。且随著吸菸量增加,其风险越大。即使戒烟后,其胰腺癌的风险仍须15年才会渐趋非吸菸者。
2、饮酒因素:
饮酒与胰腺癌发病关係尚无定论。日本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酒精摄入量与胰腺癌之发生,两者间并无明显关係。但亦有研究显示饮威士忌者其相对危险性增加2.78倍。
3、饮食因素:
在环境因子中,第二重要的危险因子就是饮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胰腺癌发生率与饮食中,动物性脂肪有关。高三酸甘油脂或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会促进胰腺癌之发生。
日本研究,欧化的饮食习惯使日本的胰腺癌发生率增加4倍。
某些亚硝胺类化合物亦增加胰腺癌的发生。
环境因素:研究显示洗衣场或石油相关化学药品工场相关人员,胰腺癌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联苯胺、烃化物等等有关。
4、内分泌代谢因素:
研究显示60%-80%胰腺癌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大部分的个案其胰臟癌的确诊时间约略在糖尿病初诊断后两年内。
所以针对年齢大於50岁的初发糖尿病患者且无家族史,要格外小心胰腺癌。一般认为其糖尿病的原因不是因为胰腺受到癌症的破坏,而是与肿瘤產物有关(amylin)。
5、遗传与基因因素:
美国研究,近7-8%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某些特异基因的变异亦与胰腺癌发生有关,譬如K-ras基因之突变、Smad4/DPC4基因之突变、P16基因功能缺失、P53基因之突变、微卫星不稳定序列存在(MSI+/TGFBR2)等等。其相关的基因与相关的风险如下图。
6、其它:
胃部份切除术后和胆囊切除术后,亦有较高胰腺癌发生率。
病理
胰腺癌可发生於胰腺的任何部位,
但以胰头部最常见,约佔60%-70%,
胰体部佔5-10%。尾部约佔10%-15%。
正常胰腺细胞具有1)acinarcell,2)ductalcell,3)endocrinecell。
95%的胰腺癌是来自胰腺的外分泌细胞(ductalandacinarepithelium)。
其餘5%来自内分泌系统,以胰岛细胞肿瘤(isletcelltumor)为主。
TNM分期:
胰腺癌的国际TNM分期法为主,T为肿瘤大小及侵犯之范围,N为是否有淋巴结之侵犯,M表是否有远处的转移。
一般而言,T的分类以大小(2cm)、celiacaxis或SMA的侵犯有无来做区分。有淋巴结之侵犯时,癌症分期约IIb以上;
若有肝、肺部或骨、肾、肾上腺等器官转移,则癌症约第四期(末期)。
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根据肿瘤分布的位置,其常见的原因也不同。头部的肿瘤因会造成阻塞性*疸,所以一般诊断的时间会较早期。而体尾部的肿瘤则因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疼痛、体重减轻,所以一般诊断时多属晚期。
1、腹痛:
约79%以上病患有上腹痛或全腹痛,多数患者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典型腹痛常在仰卧时加重,坐起或向前弯腰、屈膝时可减轻。
腰背痛亦常见。
体重减轻:病患因食慾不振,或因进食引起腹部不适而减轻进食,或胰腺外分泌功能失调而影响吸收等等,而造成体重减轻,有时可达15公斤以上,佔85%。
2、*胆:
为胰头部重要的症状。约佔56%。*胆的產生乃总胆管下端受到侵犯或压迫所致,而其產生乃渐进且愈来愈严重。临床上有阻塞性*胆併伴有胆囊肿大且无压痛者,称为Courvoisiersign,除对胰腺癌有诊断意义外,对胆囊癌併总胆管侵犯(Gallbladdercancer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