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我们最常接触的无非是外周静脉留置针,然而关于留置针的护理大家都了解吗?患者说疼了、肿了、回血了,这是怎么回事?
穿刺部位的选择
穿刺前充分评估穿刺部位,尽可能避开关节位置,选择前臂合适血管;评估静脉的弹性和能见度。(采用光源时,使用冷光,避免热光对皮肤造成灼伤)
选择血管穿刺部位
1)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待干。
2)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如使用正压接头,则拔去针头,将输液器连接正压接头,排尽留置针内所有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3)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留置时间
外周静脉留置针应该72-96小时更换一次,也就是说可以用三到四天。(需遵从本产品的说明书使用)从理论上来讲静脉留置针这一段时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针尖阻塞或者有皮肤过敏、感染都应该取下来不易继续使用。
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夹子
许多患者稍活动或用力,容易导致延长管管腔内有血液回流,使堵管率增加。而患者见回血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不愿留置而拔除留置针;或因回血时间过长,血栓形成导致导管堵塞而拔管。建议输液结束时,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尽可能夹闭在近端。
输液前后的冲管和封管
建议最小量为导管系统内部容积的2倍(例如导管加附加装置)。
脉冲式冲管: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残留药物冲洗干净。
正压封管:由于脉冲封管产生的涡流容易形成负压状态,因此,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注速度大于拔针速度),使针头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同时快速夹闭夹子。
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
①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术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置管针穿过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②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漏。护理人员除加强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嘱病人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抬高,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并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合理选择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免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腕和手背肘窝部位的血管输液,不用末梢循环差的血管;避免在患侧肢体上进行穿刺;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和方法,对于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氯化钾”、血管活性药物等,输液速度要慢,如输入粘稠度较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等,输入前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一般液体输液速度可稍快。
③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导管冲洗不彻底、管液种类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毕要正确封管,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说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导管堵塞是常见的困扰护士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④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现静脉炎患者应立即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天效果较好。
⑤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