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外科学肆捌
TUhjnbcbe - 2020/12/21 8:01:00
第二节 青蛇*

郝某,女,38岁。1个月前双下肢出现筋聚怒张,伴有下肢酸沉乏力,肿胀晨轻暮重,时有红肿疼痛。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腿内侧条索状肿痛,色红,右下肢屈伸受限,近期加重,红肿范围延长,右小腿内侧可见团片状红肿,长约5cm,有压痛。

青蛇*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人,以四肢为多见,次为胸腹壁。本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与季节无关,男女均可罹患。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性浅静脉炎。

本病多由湿热蕴结、寒湿凝滞、痰浊瘀阻、脾虚失运、外伤血脉等因素,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本病为“*鳅痈”,谓:“此证生在小腿肚里侧,疼痛硬肿,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

1.湿热蕴结 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脾胃功能受损,水湿失运,火*内生,湿热积*下注脉中;或由寒湿凝于脉络,蕴久生热而成。

2.肝气郁滞 情志抑郁,恚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脉络不畅,瘀血停积。

3.外伤筋脉 长期站立、跌仆损伤、刀割针刺、外科手术等均可致血脉受损,恶血留内,积滞不散,致生本病。

总之,本病外由湿邪为患,与热而蕴结,与寒而凝滞,与内湿相合困脾而生痰,是病之标;经脉受损,气血不畅,络道瘀阻,为病之本。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多见于筋瘤后期,部位则以四肢多见(尤其多见于下肢),次为胸腹壁等处。

初期(急性期)在浅层脉络(静脉)径路上出现条索状柱,患处疼痛,皮肤发红,触之较硬,扪之发热,按压疼痛明显,肢体沉重。一般无全身症状。

后期(慢性期)患处遗有一条索状物,其色*褐,按之如弓弦,可有按压疼痛,或结节破溃形成臁疮。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①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 临床为最常见,下肢多于上肢。临床主要是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静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常可扪及结节或硬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当浅静脉炎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片状区域性炎块结节,则为浅静脉周围炎。患者可伴有低热,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患处炎症消退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或无痛性纤维硬结,一般需1~3个月后才能消失。

②胸腹壁浅静脉炎 多为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可有牵掣痛,用手按压条索两端,皮肤上可出现一条凹陷的浅沟,炎症消退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表现。

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多发于四肢,即浅静脉血栓性炎症呈游走性发作,当一处炎性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特点。可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若全身反应较重者,应考虑全身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内脏疾病及深静脉病变等。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少数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沉加快。多普勒检查可确定局部浅静脉炎是否已有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反映全血黏度。

2.鉴别诊断

(1)瓜藤缠 (结节性红斑) 多见于女性,与结核病、风湿病有关;皮肤结节多发生于小腿,伸、屈侧无明显区别,呈圆形、片状或斑块状,一般不溃烂;可有疼痛、发热、乏力、关节痛;血沉及免疫指标异常。

(2)结节性脉管炎 多见于中年女性;小腿以下伸侧面出现多发性结节,足背亦常见,可双侧发病;结节多呈小圆形,表面红肿,后期可出现色素斑、点,结节可以破溃;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肢端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本病早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散结为主。同时应积极治疗静脉曲张等原发疾病,并配合外治以提高疗效、防止复发。

1.辨证论治

(1)湿热瘀阻证

证候:患肢可见静脉曲张团突出,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条索状物;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苔*腻或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通络。

方药:二妙散合茵陈赤豆汤加减。常用苍术、*柏、茵陈、赤小豆、薏苡仁、泽泻、炒*柏、苦参、防己、佩兰、木通、白蔻等。发于上肢加桑枝;发于下肢加牛膝;红肿消退,疼痛未减者,加赤芍、泽兰、地龙、忍冬藤。

(2)血瘀湿阻证

证候:患肢疼痛、肿胀、皮色红紫,活动后则甚,小腿部挤压刺痛或胀痛,或见条索状物,按之柔韧或似弓弦;舌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常用丹参、红花、赤芍、当归、牡丹皮、*芪、何首乌等。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加牛膝,兼服四虫丸。

(3)肝郁蕴结证

证候:胸腹壁有条索状物,固定不移,刺痛,胀痛,或牵掣痛;伴胸闷、嗳气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解*。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常用川芎、当归、白芍、生地*、柴胡、*芩、栀子、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红花、桃仁等。疼痛重者,加三棱、鸡血藤、忍冬藤等。

2.外治疗法

(1)初期 可用消炎软膏或金*散软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局部红肿渐消者可选用拔*膏贴敷。

(2)后期 可用熏洗疗法,药物组成:当归尾12g,白芷9g,羌活9g,独活9g,桃仁9g,红花12g,海桐皮9g,威灵仙12g,生艾叶15g,生姜60g。水煎后熏洗。有活血通络、疏风散结之功。

3.其他疗法 少数病例可采取手术切除病灶及物理疗法。针灸疗法有一定疗效。

1.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促使消退。适当抬高患肢,如下床则可穿弹力袜,以减轻下肢水肿。

2.病变早期不宜久站、久坐。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之品,戒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外科学肆捌